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首段通车试运行,让上海地铁实现了“零”的突破,到现在为止,上海地铁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呼啸而驰的地铁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不仅记录了城市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行色匆匆的人们的流转与变迁。
有数据统计显示,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位市民,平均每年至少乘坐50次以上地铁。如果把每个人平均在地铁里度过的时间加到一起,一个人每年至少会在地铁里呆上1周的时间。仅看这组数字,就可看出上海地铁与这个城市每个人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它早已刻入人们的生活轨迹。
上海地铁,展示了都市文化、折射了城市精神、促进了城市发展、提升了经济指标,不但承载了全市35%的公共交通出行客流量,也承载了许多人与这座城市的情感和故事。
为探寻上海地铁跨越式发展的幕后,记者专访了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应名洪。
“上海地铁拉开了网络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从上世纪60年代的艰苦探索,到90年代的蹒跚起步,再到世纪之交的奋力开拓,上海地铁不断发展。到2003年底已初具规模,投运线路达到了79公里。但是,面对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交通改善的历史欠账、地铁建设发展中自身交织的风险与矛盾,使上海地铁在奋力前行中酝酿破局。
2004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重组成立,成为上海地铁投资、建设、运营的责任主体,由此也拉开了地铁网络建设集中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回忆起上海地铁的发展,应名洪自豪地介绍说:“在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上海已建成的线路总长达到了439公里,今年还将新建成投运99公里,运营线路总长度如果算上磁浮线,将达到567公里。上海地铁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用了2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城市100多年的路。”
应名洪强调,上海地铁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两个机遇:一是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给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加快改善城市交通出行,迎接世博会的召开,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集全市之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战略决策,而所有地铁建设者则克服困难、并肩作战,全力投入到“世博会前建成400公里”网络目标的建设中。二是随着国家“公交优先”战略的推进实施,城市交通结构出现显著调整,为地铁网络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中的作用与优势不断显现,成为各大城市推进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在交通发展战略中把地铁网络定位为城市交通的骨干,而市民对地铁建设寄予的厚望,也为推进网络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应名洪说:“上海地铁正是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网络集中式跨越发展。”可以用“三个重大”来概括,“首先上海地铁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技术难点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9年的5年间,上海地铁建设共完成工程投资近1500亿元,完成动迁单位及居民13600余户,新建成的线路长度达到330公里、车站近205座。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堪称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的奇迹。由于上海地质条件复杂,他们攻克了深基坑开挖、盾构推进、旁通道施工等一系列技术瓶颈,创造了一百台盾构齐头并进、一百座车站同时建设、一百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等一系列建设记录。
“其次上海地铁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在交通保障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地铁承担运送的世博客流人次,占到了全市公交运送总量的40%以上。可以说,世博会184天的超长展期,几乎每天都在经受着超大客流的冲击,但是上海地铁的工作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经受住了各种突发事件和超大客流的考验,保障了世博期间全市交通的平稳有序,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上海地铁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承担了重大责任。”随着上海地铁网络的逐步形成,不但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更引导了城市功能布局,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上海松江、嘉定等新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铁线路的延伸,徐家汇、五角场等城市副中心的繁荣,地铁也是重要的“推手”。同时,一批地铁综合体的建成,以及地铁商业与运营服务的紧密结合,都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群的生活方式。
“网络化发展转型存在着一些不适应”
如果说,地铁建设从无到有是创举,那么从线到网则是新的突破。网络发展转型也是近年来地铁同行共同研究和面对的公共课题。
提到当前地铁网络发展的难点,应名洪若有所思,他谈到了“三个不适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设规划客流预测与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客流特征不相适应。客流预测的前提和边界条件是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划布局以及轨道交通规划等因素,但当前提和边界条件发生变化,预测结果也将发生偏差。这样的偏差也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很多线路的高峰高断面客流的预测量远远小于实际客流量,导致线路运能不足、客流拥堵不堪。而作为不得已的措施,我们只能在运营管理上采取限流措施以缓解运能不足的压力。”
应名洪还指出:“网络化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与网络转型期的要求不相适应。网络化运营背景下,基于线路管理建立的直线制体制,需要探索建立更加体现网络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但对于组织体制的变革、机制的塑造、员工思想理念的转变都有所滞后,存在着与网络运营管理需求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
同时,应名洪还提到:“迅速扩张的年轻化员工队伍与轨道交通先进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轨道交通专业门类复杂,采用的新技术多,而网络化发展对管理的幅度和难度都大大增加。相形之下,我们与一些兄弟城市一样,都面临着网络快速发展带来员工队伍急速扩大的情况,技能与经验都比较缺乏,无论是一线员工的操作能力、应急处置水平,还是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理念都存在差距。”
“网络化运营转型必须依靠管理创新”
上海地铁网络建设,就是在一米一米向前推进中,创造了世界地铁建设上的奇迹。当记者问到有哪些管理经验时,应名洪谦虚地解释道:“面对网络化转型中的难题我们努力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队伍素质、制度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依靠管理创新来缩短转型周期、改善管理的短板。”
一是注重网络理念的提升。网络运营转型,前提是加快管理观念的转变,他们对各个岗位、各类业务提出了“四个理念、四个转变”的要求,即树立网络优化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资源共享的理念、效率成本的理念;推动从线路型向网络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集约型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二是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根据网络发展的需求,上海地铁打破原先的运营体制,建立了“2+4”的运营管理体制,通过调整重点突出了对网络统筹运行的控制力,充分发挥了网络的整体效能和维护保障能力,为形成适度竞争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网络发展预留了空间。同时,参照“COMET”组织的先进管理标准实行定岗定编,控制人员规模、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注重基础管理的强化。坚持贯彻“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运行为本”的工作方针,以基础管理的强化、基层队伍的建设、基本规制的健全为立足点和着力点,加快促进管理意识的增强、管理体系的完善、管理重心的下移、管理措施的落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四是注重安全风险的管控。他们通过建设安全预警体系,强化安全责任考核,建立安全互控机制等,努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还通过探索开发列车防撞技术、建立大客流联动模式技术等,防范重大运营风险点。
五是注重公共危机的应对。地铁形成网络化以后,一旦发生故障或客流异常,最有效的是用网络化手段来疏解网络拥堵节点。所以,上海地铁在世博前抓紧建成了网络运营信息“1+6”实时发布系统,主动引导外部客流与网络内部客流。同时,还通过建设官方微博、电视直播室,加强公共媒体的信息发布,以满足乘客的知情权,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
“上海地铁应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展示平台和创新基地”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上海地铁将构建全新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有意打造有创意、有韵味的“上海地铁文化”。应名洪表示,地铁公共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阵地和大舞台,具有公共性、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愉悦性的特点,是城市公共文化传承和演绎的重要窗口,是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今年编制了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战略纲要,并在全网络全面实施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依托地铁阵地资源,宣传弘扬地铁精神,重点通过建筑艺术类、艺术展示类、典型宣传类、文艺演出类、科普知识类、合作交流类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地铁特色’的上海地铁公共文化体系。目前,人民广场音乐角、虹口足球场主题车站等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积极的评价。”说到这里, 应名洪脸上露出了充满期望的眼神,他说:“我们设想,通过这些公共文化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能使广大乘客走进这些地铁车站看得到城市公共文化作品,听得到古典和现代音乐,悟得到“城市英雄”的崇高精神,学得到科学文化知识,感受得到历史文化传承精粹的熏陶。同时我们也相信,经过地铁公共文化的长期熏陶,一定会对上海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海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充满希望也充满考验。展望未来,“十二五”是上海地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网络化管理转型、加快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形成高效优质运营体系的发展关键期。应名洪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上海地铁将一如既往、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使上海市民的出行更畅通、生活质量更提高,正如我们企业的使命:申城地铁,通向都市新生活。”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