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06日 15:56:2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新闻
学会新闻
国际大会,盛大开幕!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发布时间:2020-09-23 22:03:40      


今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既改变了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轨迹。桥梁、隧道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正是在疫情的重压刺激下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下,浴火重生,朝着新基建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9月23日,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以下简称“IBTC桥隧大会”)在广州·东方宾馆盛大开幕。



IBTC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是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反映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大会是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广东省公路学会、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性桥隧盛会。大会以“创新引领,建养并重”为主题,深入聚焦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跨珠江口通道、川藏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黄茅海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丹麦等7个国家十余位海内外院士、上百位顶尖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共将安排院士报告、主旨报告及专题报告70余场,多所重点高校、行业学会以及各地设计、施工、管理等30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7万。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国强主持,国内外院士杜彦良、张喜刚、邓文中、王景全、缪昌文、钮新强、郑健龙、冯夏庭、Herbert Mang、Luc Taerwe、吴智深、蒋宇静、郝洪等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莅临大会开幕式。大会主席杜彦良院士、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伟强、中国工程院三局一级巡视员安耀辉、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隆出席大会并作致辞。

 

关注重大工程,汇聚国内外顶尖院士专家

IBTC桥隧大会始终秉承“紧跟国家战略和重大桥隧工程,推动体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宗旨,充分展示桥隧领域重大工程成就与技术创新成果。9月23日开幕式后,大会共安排了25场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一环节由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集团总工程师张喜刚、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金秀主持: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桥用混凝土关键技术》

面对桥梁结构对混凝土抗裂性的迫切需求,从基于“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的抗裂性评估及设计方法、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养护、原材料与配合比优、降低胶材和水泥用量、水化热调控及补偿收缩等方面形成关键抗裂技术,有效提升桥梁混凝土抗裂性。建立三位一体(混凝土微结构调控、钢筋阻锈、结构外防护)的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实现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保障与提升。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 (UHPC)的技术优势,实现材料与结构优势互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桥梁结构新体系。未来桥梁混凝土需要积极实现现代桥梁工程混凝土逐步向超高性能化方向发展;从外加剂分子结构设计与胶凝材料优化解决耐久性和收缩抗裂难题。


  •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大型通航隧洞关键技术研究》

为应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我国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在高山峡谷地区和已建枢纽上增扩建通航建筑物也越来越多,受自然环境和已建枢纽的限制,通航建筑物布置困难、建设难度大。通航隧洞适应性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工程投资,是解决上述复杂环境条件下通航建筑物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报告对大型通航隧洞的基本特征、研究现状、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中国拱桥建设成就及展望》(汇报人:陈正)

2013年,跨径530米合江长江一桥的建成,标志着钢管混凝土拱桥进入了500米级的行列;2016年,位于高铁线上的南、北盘江特大桥的建成,再一次刷新了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跨径记录。报告以拱桥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着重介绍中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及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创新成果,展望了拱桥继续增大跨径的可能性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广阔前景。


  •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同济大学教授葛耀君——《杰出桥梁与创新技术——基于IABSE杰出结构奖的国际桥梁发展展望》

桥梁工程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工程创造,桥梁技术研发的目的是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材料、新结构、新措施和新方法等方面。中国桥梁的引领技术包括大跨度拱桥、悬索桥抗风和钢桥阻尼等,奠定了桥梁强国的基础。未来桥梁工程和技术发展将聚焦正常使用耐久性、超越极限强健性和建设运维可持续性。


主旨报告第二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同济大学教授葛耀君主持:


  •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金秀——《国际隧道工程技术新发展》

主要介绍国际隧道工程技术发展理念:在设计上,从过去广泛应用的新奥法到目前较多采用的新意法;在功能上,因地制宜地将隧道的单一功能发展到多种功能;在节能减排上,注重地下水的利用、弃碴的利用以及地热的应用等。同时,介绍四座欧洲近期建成、在建和拟建的特长隧道工程,包括已建的57km长瑞士圣哥达山底铁路隧道,在建的64km意大利-奥地利-Brenner山底铁路隧道,拟建的53km法国里昂-意大利都灵铁路连接线昂班山铁路山底隧道以及18km德国-丹麦沉管隧道的有关情况。

  • 日本工程院院士(外籍)、东南大学教授、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智深——《利用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材提升桥隧结构抗灾韧性及寿命》

针对重大桥梁和隧道结构在抗灾韧性和健康长寿命等方面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研究开发了满足结构短长期性能需求的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材系列制品及其评价和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玄武岩纤维复材混合设计的桥梁损伤可控可恢复抗震韧性提升技术和基于玄武岩纤维复材设计、预应力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桥梁隧道长寿命加固、增强和健康保障技术,从本质上提升了现有桥隧结构的灾后韧性并保障了健康长寿命。


  • 广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职董事竺维彬——《富水岩溶发育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关键技术》

以广州地铁在岩溶地区修建了132Km隧道、应用了52台盾构机的工程实践基础上,首先对富水岩溶发育复合地层地质特征及盾构工程风险进行了分析,再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勘察、预处理、盾构选型、盾构掘进及应急各阶段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及意见。

Herbert Mang通过“隧道衬砌的冲击和爆炸荷载的微观结构分析”和“温度瞬时变化影响下水泥衬砌热应力多尺度分析”两方面讲述港珠澳大桥技术;张顶立、何川、周建庭等重点高校专家分别就各自领域展现了学术前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高宗余、汪双杰、周良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探讨了大跨度高铁桥梁、青藏高速公路桥梁、工业化桥梁等建造问题。此外,广东、上海、江苏等多地企事业的专家代表陈伟乐、王新、蒋振雄、洪开荣、吴明远、李一勇、农兴中、李军堂、陈鸿、崔玉萍等都带来了精彩报告,集中展现了各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提倡建养并重,共商智能化建造新发展

9月24日,大会共安排了四个专题论坛,来自中铁、中交、广州地铁、深圳大学、东南大学、广西大学、重庆交大、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隧道股份等企事业单位、重点高校的专家将全面聚焦桥隧工程建设与智慧管养,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充分展示深中通道技术创新,探讨桥隧工业化、装配化与智能化发展。


除设置1个主论坛和4个专题论坛,大会还安排了参观考察、展览展示和论文征集活动。9月25日,参会代表将分别参观深中通道项目-智慧梁场和广州地铁部分在建项目。此外,6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桥隧和隧道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在会议期间同步展出。


本次大会规格高、专业性强,汇集了国内外资深院士以及众多的业界领导、学术专家,参会单位覆盖桥隧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技术装备企业以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会议内容不仅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桥隧建设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结合一系列重大工程案例探讨了未来行业在规划建设、智能运维、安全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挑战。大会的召开对于加快桥隧领域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扩大国际视野,凝聚起全行业的工程建设者和科学家,全面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一直以来就是“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的牵头单位和主办单位之一,为积极贯彻“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响应中央关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这一国家意志,2020年首次尝试将这一品牌学术大会走出上海、立足长三角并面向全中国。会场的盛况远超预期,证明移师广州的决策是成功的,同时为今后实现“立足上海,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并走向全国”这一愿景积累了更多的信心!


未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将与各方广泛交流、携手努力、共同合作,通过知识交流、智慧碰撞、理念互通,为桥隧事业的学术研究、工程攻坚、国际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挖掘新亮点,以促进我国桥隧技术新发展。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