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06日 08:25:4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新闻
学会新闻
学会主持《地铁隧道服役状态立体感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成果评审会
发布时间:2021-03-24 20:30:05      

       2021年1月9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由同济大学、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地铁隧道服役状态立体感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成果鉴定会。


      会议邀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梁文灏院士任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重庆大学杨永斌院士任副主任委员,同时邀请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任辉启院士、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曹文宏勘测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凌建明教授任评审委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国强主持会议,副秘书长崔敉列席会议。

image.png

会议现场

    会议首先由课题组对“地铁隧道服役状态立体感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针对隧道结构病害检测效率低、现有装备功能单一,微裂缝和浅层潜在剥离难以发现,结构安全状态定性评估为主、无法精准指导维护,粗放式地保管理导致洞内洞外割裂、存在信息 “孤岛”等技术难题,项目组通过理论研究、数值试验、装备研发、系统集成等手段,攻克了隧道结构快速检测、结构健康度空间覆盖式评价方法、地铁保护区立体式防控等核心关键技术。


      在病害检查方面,集成研发了首台轮轨式地铁隧道结构多功能快速检测车,实现了隧道裂缝、渗漏水、剥落剥离、错台、断面轮廓变形等病害快速检测,检测速度0~30km/h,裂缝检测精度0.1mm,里程定位精度达1cm。

image.png

轮轨式地铁隧道结构检测车


      在安全状态评估方面,综合多种研究手段揭示了结构病害演化机理,提出了隧道结构健康度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化分级标准,形成了“点-环-段”地铁隧道结构健康度空间覆盖式评价方法,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标准》(CJJ/T 289-2018),实现了地铁隧道安全状态的“精细诊断”。


      在安全管控方面,建立了地铁保护区全方位全天候管控模式,厘清了结构安全风险与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形成了地铁保护区建设项目精细化分级管理标准,研发了保护区作业活动的智能识别技术和建养一体化管控平台,填补了精细化管控的空白,实现洞内外数据、建设-运营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全寿命周期内隧道安全的闭环管理。

image.png

地铁保护管理系统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7项(申请33项)、软件著作权15项,主编行标2部(已发布1部)、参编国标1部,主编团体和企业标准9部,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1篇。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15座城市、99条地铁线路、3496km的地铁隧道结构检测、健康诊断及保护区巡查,并推广至其他隧道领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委员会对该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隧道结构裂缝深度与浅层潜在剥落非接触式快速精准检测技术、轮轨式地铁隧道结构全断面多功能检测装备、“点-环-段”健康度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属首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