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共庆70周年纪念大会 ▼响应号召,发挥长三角龙头作用 ▼高端品牌,辐射长三角走向全国 ▼喜讯连年,紧密挂钩政府奖项 ▼科技评价,承接项目突破新高 ▼技术智囊,拓展建言献策渠道 ▼科普发力,培育专业文化土壤 ▼紧跟时代,革新新媒体建设 ▼完善服务,升级信息化管理水平 ▼延续荣誉,完成5A级学会复评 2023年10月26日,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隆重召开,大会以“奋进七十载,赋能新基建”为主题,汇聚学会资深会员、杰出会员、青年会员代表,邀请上海及江浙皖、中西部老中青三代土木工作者共同参与,回顾七十载奋斗历程,表彰为学会做出贡献的个人会员、单位会员;展望新基建未来发展,激励广大工作者团结奋进,为土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自行业内的院士、资深专家、中国土木学工程学会、市科协、理事长单位、兄弟省市学会和本市十余家其他兄弟学/协会的主要领导出席了本次大会,现场到会人数300余人,线上直播观看超1万人次。 为展示学会风采,联合学会专委会力量,以院士讲座、学术论坛、现场观摩、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举办17个周年庆特别活动,主题包括《“TOD开发与城市建筑综合体防灾安全》院士讲座、《地下笃行—浅谈地下工程技术创新》讲座、《多高层胶合木结构受力性能研究及设计方法》讲座、《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防治工作进展与典型修复技术案例》讲座;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车库施工现场观摩及技术交流、“建筑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关键技术”交流观摩会、上海LNG冷能发电技术专题交流会、互通铁路吴淞口长江隧道工程技术交流观摩会、大跨节段拼装波形钢腹板PC连续梁桥观摩交流会等。进一步体现了学会活力,服务会员,推动行业共同进步的宗旨。 精彩回顾:(点击标题了解更多) 为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学术、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的融合,全力打造土木工程行业高水平、可持续、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2023年初,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倡议,苏、浙、皖土木建筑学会共同发起组织成立“长三角土木建筑学会联盟”,四地聚力,联动共融,推动长三角区域学术组织交流合作创新。 6月13日,联盟在上海举行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10月26日,联盟在上海隆重举办揭牌仪式,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于宁、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缪昌文、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冯卫、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刘兴旺共同启动仪式。仪式采用激光特效、LED光屏以及裸眼3D特效,为联盟成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联盟通过设立“长三角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和“长三角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等奖项、召开长三角技术论坛等方式,贯彻“以学为主”的宗旨,促进行业内、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2023年,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作为轮值主席学会,组织召开2023’长三角土建联盟大会,商议联盟相关事宜;由三省一市土建学会推荐项目,并统一评选出2023年度“长三角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20项,“长三角杰出青年工程师奖”12名,提名奖12名,并在联盟大会上进行表彰。 2023年,学会在发扬和完善学会传统“品牌”基础上,深度挖掘学术交流的特色亮点,总结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学会“品牌”质量,发挥学会技术优势。 9月24-25日,学会联合五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大会以“智能打造新优势,创新释放新动能”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展示近年来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川渝地区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桥隧工程领域的建设成果与技术创新。33位院士、 10余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百余位行业主管部门、重点高校、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行业学会的领导及长江杰青等行业专家,现场参会人数超1000人,线上观看人次达10万。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12月20-22日,第十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指导,学会和同济大学主办,全面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最新成果,聚焦城市地下空间前沿理论、智能化应用、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充分发挥地下空间潜力,提供更多城市功能和服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助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10月27日,2023’长三角土建技术论坛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隆重召开,大会以“数字建造,绿色低碳,赋能长三角新基建”为主题,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院士、资深专家、科协、住建委领导、兄弟学会的理事长以及长三角区域、中西部区域的主要技术人员出席了本次大会。现场到会人数近500人,线上直播观看超1.6万人次。 论坛由朱合华院士、缪昌文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现场邀请刘加平院士等三省一市建设、设计、施工、勘察领域的14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围绕提升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土木建筑成就,共同探讨促进行业发展的新生动力,推动赋能新基建创新发展,更好地响应并服务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 学会四大奖项与政府奖项紧密挂钩,“上海土木工程奖”与中国土木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挂钩,“上海土木科技进步奖”与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工作挂钩,“上海土木英才奖”与茅以升建造师奖挂钩。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的提名和推荐单位,学会认真做好宣贯与发动、审查、申报工作,在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奖评奖的基础上,遴选优秀项目,助力荣获: (提示:点击上面的标题了解项目) ——普陀山观音文化园(观音圣坛、正法讲寺)工程 ——上海市轨道交通15 号线工程 ——宁波梅山春晓大桥(梅山红桥)工程 (提示:点击上面的标题了解项目) ——青浦区盈浦街道观云路南侧 23—01 地块项目(宝业·活力天地) ——宝山工业园区 (BSP0-1801) 108-04 地块商品住宅项目 ——新建马桥镇 MHC10803 单元 33A-06A 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是行业内的最高级个人荣誉奖,设立于2009年,填补了我国对建造师个人奖专项评选的空白。设奖至今,已评选出691名优秀的建造师,其中已有42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2023年4月,作为全国17家单位之一,上海地区第一家,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获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第一批推荐单位,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国强担任“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建造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3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评审工作于2023年12月7日结束。根据《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相关规定和要求,经过推荐申报、资格审核、专业初评、院士专家终评等环节, 100人入选2023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学会推荐2人:彭鹏、王永生,均获殊荣。 学会进步奖一等奖《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地震破坏模式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获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会进步奖一等奖《复杂敏感环境条件下隧道穿越砂层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获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会进步奖三等奖《新型大跨混合结构桥梁关键技术研究》,获2022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23年学会在科技评价工作质量和数量再上新台阶。为创新技术在重大工程后续规范化应用和标准化施工创造了条件,为学会更好发展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在科技评价中充分发挥项目服务规范、公信力高,资源广泛、人才荟萃(入库专家855)。 全年承接了科技评价项目276项,其中: 方案评审项目123项,在评审中坚持“不让隐患成为风险,不让风险成为事故”的理念,组织的评审组专家技术对口、经验丰富、水平一流,为确保工程安全保驾护航,得到委托评审单位的一致好评。重大工程项目有:南干线项目评审、深隧项目、机场联络线项目等。 成果评审项目153项,其中院士领衔评审的重点项目有:《临山跨河江南特色会议会展建筑关键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现代织物膜结构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软土深大基坑超长距离两端耦合伺服钢支撑系统》《软土地基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MP工法数字化微扰动搅拌桩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核电站结构抗冲击/爆炸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铁车站暗挖通道施工技术》等。 同时,为服务重大工程,学会中标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第三方安全(盾构施工安全现场检查或专项评审)项目。2023年共完成30次大型机械设备及监理行为安全系统性的专项隐患排查和专业咨询评审。 拓展建言献策渠道,团体标准的编制,为城市公共安全及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撑。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资源优势,积极主编土木专业领域团体标准,以形成对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有效补充。2023发布完成并实施了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学会团体标准《城市景观灯光安装标准》、由上海同人里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桩端后注浆预制桩技术规程》、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瑞史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桥梁工程超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标准》3项。 借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专委会、重要会员单位共同汇编7本行业发展报告:《水土环境治理发展报告》《上海市道路设施运维行业技术发展报告》《上海市木竹结构行业发展报告》《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报告》《上海地下空间技术发展报告》《上海道路工程技术发展报告》《城市更新技术发展报告》,为政府建言献策起到积极意义。 学会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打造工程师之家的同时,以普及土木科学知识为己任,助力土木行业发展并服务社会。 2023年度,重点利用“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微信公众号、“土木视界”专业视频分享平台,发布科普文章及作品60余篇,涵盖建筑、地下、市政综合等各领域,特别是针对木竹、土壤等细分专业做了更多的宣传分享,如“建筑灾害自救与互救”上海科技节科普活动、“宣传用气安全,守护万家烟火”燃气科普宣传活动、第三届“城市灾害与风险管理”科普活动、“牵手行业前沿,赋能高校教学”科普活动等。 学会追求不断变革,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学会自建新媒体平台,提升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的建设品质,同时新开专业视频分享平台,增强信息传播力,成为获取知识共享的平台、沟通信息交流的桥梁、弘扬成果的舞台。 封面故事聚焦上海图书馆东馆、世博滨江大厦北座智慧化建设等最新工程,做重点报道;联合城市运维集团编制论文专刊,充分发挥学术平台作用,传递涵盖国内外土木工程及交叉学科的全方位知识和行业技术动态。 2023年,累计发文800余篇,其中原创文章500余篇,累计阅读次数31w+;利用学会自有直播平台,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互动。通过提升文章质量,创新宣传互动形式,坚持扩大原创输出以多渠道、多手段提升学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充分发挥“土木视界”线上功能,以视频、图片方式进行分享。2023年,学会品牌项目“土木大讲堂”,精选主题,开展了14讲系列讲座,通过平台共开设直播6次,总观看量20000人次,获得与会专家和广大会员的充分肯定与赞扬,进一步扩大了技术影响力。 2023年,学会着力探索以管理模块为基础,构建学会信息化数字平台系统建设,初步完成学会报奖、会员管理、科技评价、专委会管理、OA办公管理、数据存储等模块的信息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上线试运行。 针对会员服务,重点完善会议管理系统,通过线上注册、报名、签到、寻坐等方式,进一步简化活动流程,并在学会70周年纪念大会和长三角技术论坛上进行试运行,反馈效果良好。 作为社会团体,学会注重自身建设,是上海市科协五星级学会、市社团5A社会组织、上海市品牌社会组织。学术品牌建设、科技评价服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高水平建言献策、培育领军人物及服务长三角科技及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并走在了全市科技社团的前列。 本着“以评促建、自我完善”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会的标准化管理,秘书处高度重视5A级学会复评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对工作程序和人员分工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圆满完成5A级学会复评工作。 2023时值学会成立70周年, 回顾过往,点滴成绩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2024是新起点是新征程, 展望未来,满怀希望再攀新峰, 我们,将为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佳气溢晴空、新岁复初始。 龙年到来之际,恭祝大家: 龙年大吉!事事顺意!
同时,推进科普进“两堂”(课堂、弄堂),通过专家讲堂、科学游戏、创意比赛和实验室参观等形式,向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不同年龄段的同学展示土木工程行业内的专业知识、最新成果,培育他们对于专业的热爱。
文章及图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和商用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