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1日,一场聚焦能源技术前沿、汇聚中欧智慧的盛会——“2024第四届中欧能源技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成功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燃气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燃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同济大学主办,燃气专委会及其副主任委员单位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联合上海市燃气节能技术促进中心承办。
本次研讨会汇聚中欧能源领域精英,吸引了来自德国及国内众多燃气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共计60余家单位,2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
大会由燃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秦朝葵主持。开幕式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刘贺明、燃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燃气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晔青、华润燃气智能与数字化部总经理苏文戟、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木生依次致辞,强调了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共同拉开这场能源技术盛宴的序幕。
01
嘉宾致辞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张永刚
张永刚指出,此次研讨会作为中欧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对于推动上海燃气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期望双方能够借此机会,深入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探讨能源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与发展趋势,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 刘贺明
刘贺明表示,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中欧双方在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卓越技术为可持续能源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研讨会作为智慧碰撞的舞台,将助力双方共同探索能源新路径。
燃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燃气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晔青
赵晔青副指出,创新一直是推动上海燃气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需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纽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企业科技创新硬核实力,从而引领上海燃气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华润燃气智能与数字化部总经理 苏文戟
苏文戟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其中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是推动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换的重要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在储能技术、氢能及碳捕捉与利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以技术突破支撑能源转型的顺利实施。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宋木生
宋木生表示,本届研讨会聚焦可持续韧性能源系统,探讨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期待与会嘉宾可以通过对行业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深入探讨,为推进中欧能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02
主旨报告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13场高质量的主题报告,围绕可持续韧性能源系统的核心议题,就综合能源系统的韧性、燃气计量、天然气管网安全、LNG接收站高效运行、氢能利用、德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建筑补贴制度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共同探讨中欧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以及未来机遇与挑战。
汉堡工业大学教授 Gerhard Schmitz
《综合能源系统的韧性》
上海能源建设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永康
《天然气与氢气的融合发展》
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教授 Holger Dörr
《掺氢管网的安全问题》、《民用燃具掺氢天然气燃烧技术》
汉堡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Marc Hölling
《基于氢气的铁矿石还原技术》
同济大学副教授 陈志光
《轨交对燃气管道的直流干扰与治理》
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钟君儿
《上海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研究应用》
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海
《氢能应用的安全体系建设》
威能(中国)供热制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监 浦堃
《中国现代供暖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德国WS公司 Joachim Wünning博士
《环境友好型燃料工业燃烧器》
德国EPK能源公司 Thomas Kappes
《变燃气质量下的先进计量技术》
德国绿色星球能源公司 Thomas Schmitz
《德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新法律》
德国热力燃气研究院教授 Bernhard Naendorf
《韧性安全能源系统中工程师资质认证的重要性》
03
活动结语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交流平台,更是中欧能源领域合作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天然气管道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能源系统及氢能等领域的科研创新与技术进步,还为实现绿色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合作动力。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