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毫米级精度守护高铁飞驰的安全线?怎样用“黑科技”化解钢轨的“热胀冷缩”? 5月17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铁道工程专委会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带领师生走进张家港沪宁沿江高铁线桥车间,开展了一场以“精测网络+钢轨调节器”为核心的技术实践与科普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让课本知识“接轨”真实工程场景! 本次科普活动聚焦铁路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铁路精测与钢轨伸缩调节器特点,旨在通过校企协同、现场教学与科研实践,提升师生对铁路精测作业流程和钢轨伸缩调节器设计特点的认识。科普活动以真实工程场景为载体,强化师生对精密测量技术、轨道应力调控等核心环节的直观理解,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活动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代表深入张家港沿江车间维修库精测练功场,系统学习了精测小车与钢轨伸缩调节器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该练功场采用无缝线路建有CPIII精测网,实现线路的绝对和相对测量。所谓“精测”,即通过高精度测量设备,对轨道轨距、水平和超高等关键几何参数进行毫米级或更高精度的测量,其目的在于保证线路平顺性并实现预防性维护作业。 车间一线技术骨干结合现场设备进行轨道轨检仪测量演示,主要对线路的几何尺寸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讲解了高精度测量技术在轨道铺设、维护及测量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其在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延长轨道寿命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后,在技术人员带领下参观了张家港练功场的钢轨伸缩调节器,重点学习了钢轨伸缩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与其结构和功能。针对沿江区域的气候特征,技术人员解析了调节器在抵消钢轨热胀冷缩、均衡轨道应力中的核心作用。 此次科普活动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战略部署,以“真实场景、真实技术、真实问题”为实践导向,通过将精测网络、钢轨伸缩调节器等铁路运维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维突破。活动不仅依托高铁车间真实工程环境,让师生沉浸式掌握轨道毫米级精测、应力动态调控等核心技术,更创新构建“企业需求-技术攻关-人才共育”的闭环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通过校企联合命题、协同解题的模式,既破解了轨道养护领域的技术痛点,又定向培养了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探索“需求牵引创新、技术驱动升级、人才支撑发展”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提供了示范样本,有力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目标。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