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05日 17:06:58
学术参考资料
望江驿·遇见丨杨联萍:上海软土地质构建陆家嘴最美天际线
发布时间:2022-12-18 13:37:00      

    《望江驿》是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指导,上海电视台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视讯中国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网络全媒体直播间。直播间将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各领域名人,开展一系列文化主题分享、交流活动,通过线下见面互动+视音频内容全媒体渠道发布,努力将主流文化带到浦东百姓身边,助推浦东的文化客厅建设。

2022年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与《望江驿》直播间联合举办“望江驿•遇见”特别企划活动,特邀业内各大领域的专家讲述土木工程相关历史、案例、知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科普活动。

本次主题度量浦东 地标工程与智慧建造启幕未来序章——聚焦浦东基建工程和地标建筑的发展与创新,从老基建新生、地铁数字化、城市公园、文化场馆和地标建筑等4大主题方向切入,解读最新重大基建项目,感受地标工程与智慧建造如何开启城市美好生活的未来序章。

 

本期介绍

在浦东陆家嘴,一幢幢造型现代的摩天大楼不断生长,刷新着天际线的高度。可以说上海天际线的变化,尤其浦东陆家嘴区域的城市天际线,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形成了最美天际线。

图片 1.png 

然而,上海属于典型的软土地质,如何能在这种特殊的城市地质上建起如此密集的摩天大楼?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上海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做客望江驿直播间,和我们聊聊城市地质支撑起上海最美天际线。


主持人:陆家嘴有着中国最密集的超高层建筑群,我们看得到的是地面上的建筑部分,却看不到它的基础和地基。陆家嘴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是不是因为它的地基适合建造超高层建筑?

杨联萍:通常我们能够切身实际感受到的都是地面以上的建筑物,实际上所有的建筑物都是支撑在基础和地基上的,那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基础”、“地基”和“地质”三者的关系。首先基础是和建筑物紧密相连的建筑物下部结构;把基础放到土层上面就变成了地基;地质是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

 

主持人:陆家嘴的地质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

杨联萍:我们要先了解上海的地质,然后才能去了解浦东甚至陆家嘴的地质情况。上海的成陆时间比较短,其中浦东在一千年前的分地区都是汪洋大海,随着长江和潮流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后,形成了泥沙的沉积,进而发展成了如今的上海地质。例如,滨海临江河口和沙岛地貌的地质特点是有着很厚的第四纪松散覆盖层,也就是浅层发淤的淤泥质粘性土,上海人口中的河滨淤泥。这种情况加上上海的高水位便形成了上海的地质环境,即典型的软弱地基。浦东也是软弱地基,这会造成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压缩,所以上海的开发建设的重要一点就是研究地面沉降,这也是上海主要的地质灾害。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时期我们地质工作者就是根据整个上海的城市规划进行1:20000的地质调查,摸清地下和土层,识别风险,进行评价等。经过我们地质工作者的一系列努力下,我们发现陆家嘴这个地方的地下将近70米的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密实的砂层,就是这些密实砂层较高的承载力和较低的压缩性承载了陆家嘴的开发与建设。

图片 2.png 

主持人:陆家嘴已经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了,为什么还能再建上海中心大厦这么高的大厦,它的选址有哪些考究?

杨联萍:2000年的时候,我们地质与规划对地面沉降、城市规划完成度、建筑物密度和形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意见,所以上海中心的建设和建成凝聚了我们很多人的心血。上海中心的持力层是86米,在我们预测的密实层内,所以这个选址是可以的。


主持人:上海累计地面沉降量已达1.98米,那么现在上海的城市地质还会沉降吗?

杨联萍:地面沉降目前是稳定期,是可控的,所以说整个上海的地基是安全的。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黄浦江边的外滩防汛墙实际是会提高的,现在已经有将近6米的高度了,也是这样的一个高度见证了上海沉降的百年沧桑。上海的地面沉降有三个阶段,一个是1965年前的快速下沉;一个是1966年到2000年的控制期,这个阶段也是我们的大开发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到现在的稳定期,我们的沉降量控制在几毫米。

图片 3.png 

上海地面沉降之外滩防汛墙百年沧桑巨变


主持人:地面沉降的速度大概是从1921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会更快更多,那么这一现象是不是和我们人类活动有关?

杨联萍:总的来说,地面沉降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像是冻土融化、火山爆发和海平上升,人为有抽水、市政设施、基坑开挖,和地铁运行所导致的地面沉降等。这个阶段对我们上海的安全性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包括很多的路面和建筑物积水,以及地面开裂等。但是现在我们控制的很好,并且有一定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图片 4.png 

主持人:地面沉降会给我们人民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吗?

杨联萍:一是像外白渡桥的桥墩沉降导致的航路堵塞,二是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开裂,三是地面开裂。地面沉降不好控制,是会给人类活动和生活带来灾害的,它是上海的主要地质灾害,所以我们在开发建设前,一定是规划和地质工作者去进行先行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上海控制地面沉降这么好的成绩,是有哪些监测技术、监测机制和监测手段?

杨联萍:目前上海的监测系统是“三位一体”的,即地下、地面和空中。地下有基岩标和分层标,地面有地面沉降监测站,空中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测绘遥感雷达技术。对于沉降的防控来说,一个是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回灌;二是对基础建设活动等进行一个严格的维护;三是监测、技术和法规制度保障;四是“两委两局”机制,也就是交通委、住建委、规划局和水务局;五是后期运维。

图片 5.png 

主持人:上海地面沉降以及地质工作的全网监督技术,是全球领先水平,这是如何体现的呢?

杨联萍:目前我们地面沉降的控制值和控制模式是全球典范。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迁都计划就是由于地面沉降影响了城市生活,而我们上海的地面沉降在国际上也很著名,为此国际上特地建立了课题,并希望我们能够分享一些我们在防控地面沉降方面的宝贵经验。

 

主持人:除了我们的最高天际线外,地质工作者在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杨联萍:我们在重大的设施和项目建设之前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的。从长江隧桥这一块来说,基于上海的软土地基,我们考虑是做隧桥还是单做桥或隧道,从规划和地质来说,我们在这一块是进行了摸清、识别和评价三个阶段的,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然后结合多种综合因素,才确定的方案。

 

主持人:地质工作如何推动“双碳”更好地为我们城市贡献力量?

杨联萍:“双碳”是全球都高度关注的,总书记也提出“3060”的“双碳”目标,从地质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整个碳的排放、回收和固化过程,我们地质工作者会合理开发含水层储能和地热资源的利用。

 

主持人:在未来,可以做哪些工作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杨联萍:一是地热和含水层储能,我们会把第四纪松散层的相关地质数据合理地利用起来,支持我们地热和含水层储能的研究;二是浅层地热的开发利用和深层的继续探索;三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和碳汇资源管理。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