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05日 18:03:56
土木工程简讯
土 木 工 程 简 讯136期2015年11月28日
发布时间:2015-12-21 15:53:29      

 

土 木 工 程 简 讯

2015年11月28日136期

学会召开第十一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于11月10日(周二)下午1:30时,在上海城建大厦宛平南路1099号一楼会议室召开了学会第十一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学会理事、会员代表有共计202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原城建集团)周文波总裁主持了会议。

应名洪理事长作了大会致辞。

住建委正局级巡视员王以中副理事长代表学会在会上宣读了理事会关于成立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全体代表通过了这一决议。上海铁路局王志平副局长宣读了学会理事会通过的关于2013-2014年表彰先进专委会意见,应名洪理事长、王以中、王志平、高承勇、毕湘利副理事长分别对获得先进的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工程材料专业委员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授奖。

申通集团总工毕湘利副理事长在会上作了关于开展上海土木工程科技奖励工作的报告。对学会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目前的工作进度作了阐述。他指出:学会开展上海土木工程科技奖励工作已经酝酿了多年,学会设奖符合科技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规定,也符合学会积极承担政府职能的发展方向。学会评奖工作委员会与评奖工作小组,将根据目前收到的申报材料,组织专家以学会颁布的科学道德建设规范为准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这一工作,以更好的促进土木工程科技领域的科技进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做出努力。

应名洪理事长在致词中指出:年终岁末,我们要加紧做好学会的工作,其重点为1、学会与各专业委员会要做好工作总结与明年计划的安排;2、抓紧落实土木工程科技奖与英才奖的评选工作;3、新的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学术交流工作。

2016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成为具有突出贡献和重要的亮点的社会团体,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形成产学研各要素的整合,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体系,在团体会员单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助推科技创新的发展。

                           (亦敏)

应名洪理事长主持召开了学会十一届三次秘书长办公会

2015年9月6日下午,在学会办公室召开了十一届三次秘书长办公会,会议由应名洪理事长主持,副秘书长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周质炎理事、上海城建集团科技部主任林家祥理事与学会办公室的同志等近十人参会。

本次秘书长办公会议的主要议题,还是对学会准备一年有余并即将开展的上海市土木工程科技奖的评奖标准,实施意见,评奖方法,打分标准、专家组的组成等相关文件等作最后的梳理。以便形成规范性的文件供各团体会员单位与会员参评。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傅德明秘书长对上述文件逐条进行阐述,大家逐词进行推敲。

会议还对下半年即将展开的几个重要学术活动进行了探讨与布局。秘书长们分别就自己各自分管工作的开展发表了意见与建议。应名洪理事长最后指出,全年时间已经过半,2015年最后的几个月的工作,也是学会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千万不能懈怠,要积极稳妥的对学术活动的开展做好布局,评奖工作与学术活动、培训工作等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要为全力完成全年工作而努力。

                           (亦敏)

中国工博会科技论坛《互联网+土木工程技术研讨会》召开

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分会协办中国工博会科技论坛《互联网+土木工程技术研讨会》。于11月10日(周二)下午2:00时,在上海城建大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上海隧道股份、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工集团及所属一建、二建、四建、五建、七建、上海铁路局、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政总院、上海城建总院、浦东广联集团、上海勘察设计院、同济大学设计院、上海市政养护、中船设计院、中船勘察院、同是科技、同瑞科技、上海地下设计院、上海公路桥梁集团、上海建通集团、上海地铁、上海荷瑞会展、国际会展、闻鼎信息、宏润集团、五冶集团、建管办、上海建科工程咨询、上海自仪泰雷兹交通自动化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建市政集团、上海城投水务、法利咨询、上港集团、上海市政规划研究院、中铁十六局、上海宝冶集团、上海水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辉固公司、建材总站等50余个团体会员单位以及河南省的同行共计200余名专家学者。

会议由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与林家祥副秘书长分别主持。应名洪理事长与其他五位副理事长及学会的理事们一并出席。

围绕今年上海工博会的制造、数字与绿色,结合上海土木建筑领域的产业技术发展、互联网与土木工程新技术、科技成果、重大工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全方位的开展论述。

《互联网+土木工程技术研讨会》共有五个精彩报告,其中包括:副理事长、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总工高承勇作的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模式发展趋势的演讲;学会理事、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王美华作了互联网+土木工程建造技术的应用和展望报告;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陈鸿关于积极推动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应用的演讲;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潘伟强项目总工关于基于数据融合的深基坑风险预警技术和平台的演讲;常务理事、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的数字地下空间和工程应用的报告;

五个报告分别从不同的岗位,全面阐述了互联网与土木工程科技的关系,其中包括1、当前建筑业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的发展新主题,如何依托新一代信息及融合技术提升建筑行业能级,进入智慧建筑新时代以及BIM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10项国内外建筑行业新技术,建议在新技术的背景下开发产业新业态及新模式。2、互联网+土木工程建造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展望的报告,从互联网+是什么、为什么用、如何使用以及现状和未来如何进行了全面阐述。结合上海建工集团内部平台、上海中心、迪士尼主题乐园等项目案例,介绍了互联网+土木工程技术的应用。3、阐述BIM技术的应用是轨道交通行业的一次技术革新,从BIM技术的发展背景、BIM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轨道交通行业推广BIM技术的必要性及关键任务进行了详细分析。4、指出在互联网技术不够发达的过去,施工过程数据留存困难,给后续施工人员参考工程案例带来了不便,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数据融合的深基坑工程风险预警技术和平台”,从基坑工程分析、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了介绍,提出为一线工程人员打造数据档案馆的科技成果。5、介绍了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的演化、框架的构建、技术内容的发展以及平台的建设。结合常州地铁、长江隧桥、延安等城市智慧城市案例的介绍,阐述了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念。认为数字化是智慧化的基础,有了数字化才有智慧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借助智慧感知技术,使地下基础设施变得更加聪明。

会议指出:我国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对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应对挑战如何以创新的意识,对四新技术进行开发、推广、应用、其中包括施工与设计、监督与管理中BIM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监测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互联网+时代的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学会在BIM技术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也得到一些开发应用,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施工管理,先进的工程监测和数字化管理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开发,这一新技术在工程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中得到如何得到合理应用、积极推广、开发应用还有许多空间。

学会要致力于推动上海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引领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为我国从土木工程大国走向土木工程强国作出努力。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奉献力量,这是我们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的社会责任。

                        (亦敏)

学会召开土木工程科技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15年11月24日下午,在学会会议召开了土木工程科技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应名洪理事长主持召开,土木工程科技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人员及学会办公室同志一并参会。

学会11月10日召开的十一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对评奖工作的过程,进展作了通报,会议对评奖工作的项目分类、专家组成员的遴选等相关工作作了进一步梳理。应名洪理事长在会上指出,即将开展的土木工程科技评奖工作,一定要本着学会制定的科学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评奖前要预发专家须知。强调纪律;评奖后,每个小组要进行总结,怎么定位、如何改进、与其他奖项的相通关系等、为今后这一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做好准备。应名洪理事长最后指出,评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通过这一途径,更好的助推团体会员单位的发展,助推上海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使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落到实处。

                                         (亦敏)

学会举办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参观上海铁路博物馆

学会紧紧围绕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技成就梦想拥抱智慧生活”的主题,组织近30名会员与市民,于2015年9月25日下午1点30分,前往天目东路200号的上海铁路博物馆进行参观。

铁路博物馆共分四个主题进行展示。以史料与实物为载体,展示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以后,上海及华东地区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了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使我们了解铁路、熟悉铁路、获取铁路交通的一些科普知识。展馆详细介绍了我国铁路发展的前世今生,现代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各种各样的铁路产品。

铁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工业的先驱”。中国铁路从1876年吴淞铁路正式起步,在旧中国艰难发展,充满了辛酸和无奈。展馆还有日本侵华战争中轰炸北站的视频,以及各种早期中国火车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形形色色的高铁,高铁的模拟行驶驾驶舱让大家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本次参观极大的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与普及了铁路科学知识。活动得到了学会铁道专委会的支持与协助。

                                 (亦敏)

学会联合举办“海绵城市钢渣产品利用科技沙龙活动”

10月20日下午,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与团体会员单位中冶冶金渣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主办了2015年海绵城市钢渣产品利用科技沙龙,本次活动列入上海市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项目。

参加活动的有:上海市建委、上海市质监局、宝山区发改委、同济大学、上海建科院、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上海市政道路养护处、上海城建集团及兄弟单位宝冶、上海五冶、二十冶等单位的近4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学会常务理事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贺鸿珠博士主持了会议。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道路硬化后,在天空和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不透水的隔离层,雨水渗透量大大减少,过剩的雨水不但无法补充地下储水,而且还产生积水,破环路面,甚至产生城市内涝,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雨水又是潜在的、可利用的水资源,一些轻污染雨水(如屋面雨水)直接可用作中水。面对全球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问题,国内外学者正积极研究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铺装钢渣透水地面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径流量和峰值增大等问题的重要措施。由上海中冶冶金渣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的这一科技成果,经过数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的效果,曾经在世博会得到过应用,目前,在长宁区,宝山区,以及在建的迪斯尼园区均得到了使用。如何使这一创新的科研产品更广泛的得到应用,从而,真正体现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固废利用,真正造福于民的理念得到实践。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以“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节能产品、钢渣利用”为主题。开展了科技沙龙。

科技沙龙前,与会领导与专家们驱车来到宝山区住友宝莲、华能时代花园两个低碳实践社区的钢渣透水路面工程现场。只见操作人员拿起满满一壶水,快速浇入已经完工并使用的钢渣路面,瞬间,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令观看领导与专家啧啧称奇,在大家的要求下,操作人员又拿出一壶水,在刚才浇过的地方再次浇水,路面仍然完好如初,根据鉴定,这样的路面可以容纳十公分的水量,而且,依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可以将渗透水引入一个蓄水池,作为二次使用的资源。据工作人员告知,杨雄市长前些日子也观看的钢渣路面的工地,对这一创新材料的使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观后,大家又听取了“钢渣透水产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技术”、“钢渣绿色道路材料的研发进展”、“钢渣绿色利用材料上海市地方标准的宣贯” “互联网+下的绿色建材推广新模式”的主题报告。

演讲中围绕钢渣综合利用研发、标准化、钢渣透水产品的产品化、市场化等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并积极建言献策,为这一利国利民的产品与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四大设计院均表示将积极为这一钢渣产品市场化牵线搭桥,行业协会希望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积极为这一科技成果的应用做好推手,抓住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契机,以示范工程建设为依托,扩大产品影响力,充分利用好绿色建筑的政策,大力推进固废利用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政府部门表示将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带动企业提升“造血”功能,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思维,将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充分与企业接轨,解决“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冶冶金渣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公司表示,力争在年内成为城建物资电商平台(绿智汇)的首批认证入驻的绿色建材供应商。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中冶冶金公司副总经理程东波、副总工曹春光作了重要讲话。他们指出:这一技术结合雨水综合利用,充分利用钢渣透水道路技术,形成包含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叠加组合的生态透水路面系统,加强雨水渗透和收集回收、再利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推进包括雨水资源化、钢渣资源化循环利用在内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杨刚 陈曦亦敏)

学会联合召开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应用研讨会

为推进上海市既有建筑功能提升的技术水平,促进上海市既有建筑改造的学习、交流和合作,使我们的既有建筑更多的体现修旧如旧,更好的体现城市文化沉淀与文明,更全面体现一个时代的记忆。2015年11月13日上午8:30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二楼举办了2015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应用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主办,学会工程结构专委员、工程改造与维护专委员等联合协办,来自上海各大设计集团、各大学、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

市科委过浩敏处长在会上作了致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上海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唐玉恩大师、现代集团上海市建筑科创中心副主任田炜、德国Logon罗昂建筑设计首席战略官Pascal Hartmann四位大师分别围绕后工业时代的产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从近代综合仓库的研究到上海四行仓库部分复原与再利用设计,既有工业厂房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城市复兴--上海市玻璃博物馆的前世今生等作了精彩的演讲。

他们指出:工业的发展与GDP有很大的关系,工业化与现代化一般会被看作一个词,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有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表达,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应该可以有一个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城市的标签与Logo,工业厂房的艺术是一般建筑难以实现的,有其特殊的建筑效果,也是城市宝贵的历史遗产。专家们介绍了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其中包括西雅图煤气厂,美国波斯顿海岸水泥总厂,上海四行仓库的改建与设计理念,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设计方案的综合论证与实践。既有工业厂房改造上,要遵循贯通、植入、消解、结构增层、空调优化、雨水回收利用,同时要考虑消能减震、加固评估分析系统等等。

专家们对产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生对象;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改造类型;从改造方法出发,分析了中国现状与工程实践后指出:要做好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中包括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划先行;2、正确认识产业类历史地段保护与城市可持续性的关系;3、构筑城市设计的技术性平台,协调城市保护、发展和更新的关系;4、引入过滤功能,实现工业区改造中的土地综合和复合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本次研讨会征集论文42篇,以中文核心期刊《工业建筑》杂志2015增刊的形式予以了发表。

                                    (亦敏)

学会联合举办长三角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

2015年10月17日,由学会工程结构专委会联合举办的《2015江浙沪皖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在江苏省溧阳市召开。四地近百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出席。作为品牌,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6年。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和工程结构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亚明总工、浙江省建筑土木工程学会施祖元秘书长、安徽省建筑土木工程学会金毅夫秘书长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致辞。

江苏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李爱群院长主持了会议。技术交流会主题为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会议围绕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防灾减灾、健康监测等热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安徽富煌钢构公司田鹏飞高工作的《基于物联网的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结合淮南大剧院空间网络结构等2个工程的健康监测实例作了详细介绍,引起专家们的兴趣和深入探讨。上海赛弗工程减震技术公司总工黄坤耀博士作的《各类建筑的阻尼器应用技术》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建筑消能减灾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建筑结构设计案例,得到四地工程结构专家的好评。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院陈瑞生副总工介绍了《杭州某医药大楼改造加固工程》,提出了高层建筑改造和抗震加固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法。东大力汇减震技术研发中心总工苏毅博士作了《复合灾害下建筑结构的性能和控制》,结合国外地震海啸复合灾害研究的新成果和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的启示。

交流会学术气氛热烈、技术问题讨论深入,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概念与建筑节能减排,抗震减灾的主题。通过四地建筑结构工程界的技术交流,达到共同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目的,也进一步加深了友谊。

                                 (明 敏)

学会主持召开《低碳多功能超深障碍桩高效清除成套设备及工艺研究》科技评价

11月11日,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在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主持召开了《低碳多功能超深障碍桩高效清除成套设备及工艺研究》科技评价。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上海岩土院顾国荣大师、建工集团二建龙莉波总工、建工七建崔晓强教高、上海大学张孟喜教授、上海申元岩土梁志荣总工等七位专家,上海城建设计总院副院长周良总工与交通大学、浙江鼎业基础公司相关专家等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工程建设中遭遇残留旧桩等障碍物,其清除往往成为施工中的难题,轻则改线改址,重则造成供水、煤气泄漏爆炸或电缆挖断中止供电等重大事故,目前每年拔桩数量正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尤其是深部障碍桩的清除难度非常大。上海城建总院的专家与交通大学等单位,面对挑战,从施工后的环境、生态影响、重要管线和历史建筑物的保护等出发进行了该项目的攻关研究。

专家们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研究报告,经过认真讨论认为:课题组首次研制了基于“桩土分离、整桩拔除”原则的超深障碍桩高效清除成套设备,具有自主产权,形成专利9项,其中授权发明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该设备具有自动快速定位、高效切削分隔、气雾减摩降阻、套管自动调整、钻进角度可调、实时智能监控等功能,实现了低碳化作业、施工效率高,填补了行业空白。与传统拔桩工艺相比,该设备及其相关工艺明显提高了施工功效,并解决了障碍桩清除不彻底的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清桩施工的环境影响,实现了对周边土体的微扰动。结合工程应用和现场试验,提出了小孔扩张理论的周边土体受力变形简化预测方法,揭示了新型清桩设备和新工艺施工过程的环境影响机理,为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该工艺在上海外滩通道改建、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宁波地铁2、4号线宁波南站等拔桩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认为项目所获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亦敏)

学会主持召开《崇明东滩启动区绿色道路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评价

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位于崇明岛东端,占地12.5平方公里。东滩市政基础设施由道路桥梁、市政公用设施、水系湖泊、绿地景观等四部分组成,总投资约45亿元,列入2012年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其中《崇明东滩启动区绿色道路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由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承担。

上海公路桥梁公司的专家与技术人员以“自然环保、绿色低碳”为目标,从绿色道路材料的研究入手,集温拌废橡塑沥青路面技术,温拌排水沥青路面技术、和脱硫石膏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石的材料与工艺之大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节能减排,废旧物利用等创新技术与工艺,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消耗,降低CO2的排放,变废为宝并提高基层材料的性能,降低道路工程造价,减少道路建设过程的碳排放,有效保护环境。

 11月26日上午,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持召开的《崇明东滩启动区绿色道路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评价,在上海市路桥集团道路工程研究中心举行。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上海同济大学杨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仕峰教授、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孙文州高工、上海市政总院郑晓光高工、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蔡氧高工以及上海公路桥梁集团道路工程研究中心严军总经理、科技部任天晔以及课题组相关专业人员十余人。

与会专家审阅了项目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技术汇报,经过认真讨论,提出验收意见:

1.提交的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技术路线合理,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内容,符合验收条件。

2.项目组围绕温拌废橡塑改性沥青路面、温拌排水沥青路面以及脱硫石膏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三个子项目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完成了绿色道路材料的设计与性能优化,并进行了工程应用,达到了立项考核目标的要求。

3.课题在废橡塑改性与温拌集成应用、温拌排水沥青路面技术以及脱硫石膏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对我国的绿色道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课题验收。建议:完善实体示范工程的环境监测以及路用性能的跟踪观测。

本课题已发表3篇论文,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项。

                           (亦敏)

学会主持召开《岩溶地区桩基勘察、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报告》科技评价

11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召开的《岩溶地区桩基勘察、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报告》科技评价,在上海市政总院举行。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上海盛捷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裴捷教高、上海土木工程学会资深会员窦文俊教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黄士柏教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石振明教授、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蒋天纵教高等十余人。

岩溶,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岩盐等的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国际上通称喀斯特(karst)。全国岩溶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岩溶现象普遍存在,给桥梁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故对岩溶区桩基的勘察设计作研究和评估,对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工程工期等具有重大意义。

由上海市政总院院承担设计任务的江西省吉安永和大桥工程为105 国道跨越赣江的特大桥工程,主桥采用主跨130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主墩采用2.5m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边墩采用1.8m 直径钻孔灌注桩。引桥采用30m 和50m 跨径简支转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 梁,基础采用1.6m 及1.8m 直径钻孔灌注桩。大桥桥位处于岩溶发育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查明溶洞并进行相关测试、验算、评价,对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专家们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研究报告,经过认真讨论指出:1、课题依托江西省吉安永和大桥工程,提出并实施了岩溶发育地区地质条件的综合勘察技术,弥补传统钻探的不足,从而能够全面准确查明岩溶情况,使设计、施工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也为桥梁基础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岩溶区桩基础设计更直观、准确、高效。2、本课题研究了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EH4大地电磁法、管波法和跨孔CT法等物探方法的适用性。在岩溶强烈发育区,详勘阶段结合传统钻探并采用管波法和跨孔CT法详细查明岩溶发育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勘察的准确性。3、课题组在充分分析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岩溶地区桩基相关特性、桩基合理选型、溶洞顶板稳定性、端承桩嵌岩深度等方面的研究。优化了桩基础设计方案,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对策。4、课题组研究提出了适合不同岩溶发育程度的桩基处理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要求,正确指导了桩基础的施工,直接起到了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风险和施工费用的作用。5、研究成果将为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已经在吉安永和大桥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水平和科技含量。技术成果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亦敏)

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举办《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宣讲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国务院发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其重要的举措为:抓紧编制规划,加快设施建设,健全保障措施。上海市政总院受住建部委托,会同11个单位开展了城镇排水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于9月7日下午1点半,在科学会堂1001会议室,举办了《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报批稿)》宣讲。

出席宣讲会的有来之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及给排水方面专家学者近50人,其中包括: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水利院、上海市政交通院、上海地下院、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总院、浦东建筑设计院、中铁上海院、同是科技、浦东水务局、常州规划院、自来水公司的相关单位及学会办公室同志。

上海市政总院的吕永鹏博士围绕编制背景、技术规范解读、编制工作总结三大主题进行了宣贯。列举了我国近年以来,在长沙、南宁、深圳、福州、上海等地211座城市发生内涝的案例,阐述了水涝对民生的影响。规范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规范体系的经验,建立我国排水标准体系和内涝防止标准体系、内容涵盖排水和内涝防止系统设计、施工、修复、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全流程。为整个排水工程构件总体框架,满足其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指导的长远需要。梳理源头控制与过程和末端治理并重的原则,实现源头蓄渗、中途调蓄、末端治理的有效结合。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别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排水标准。

宣贯中还详细介绍了什么叫海绵城市,如何建立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方法。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与排水防涝规则与规范的基本框架等进行了解读。

其中包括:主要技术内容、总则、解决城市防涝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排水工程设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等议题。

报告指出:《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城市内涝问题而制定的技术性规范,同时也是我国内涝防止系统系列规范的上游规范。涉及到了城镇内涝防止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涵盖范围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对我国城镇地表径流量的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关系基本一致。这部规范的编制对有效解决我国城镇内涝问题,加深内涝防止标准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会人员认真听讲,并与吕博士展开了交流互动。

(亦敏)

上海建工集团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授聘仪式暨院士论坛

2015年10月9日下午,上海建工集团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院士授聘仪式暨院士论坛在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隆重召开。会议由集团总工程师、工程研究总院院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委会主任委员龚剑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杜彦良教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同志,以及集团所属各子公司、事业部总工程师和各单位、部门技术人员等120余人出席。

龚剑总工介绍了上海建工集团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成立情况,强调了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是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会议介绍了杜彦良院士的个人简介,以及杜院士在健康监测与安全控制等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和荣誉。建工集团徐征董事长为杜彦良院士颁发了聘书,并在讲话中指出,建设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是基于集团自身需求、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是集团科创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社会高端资源的支撑,是关系到上海建工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的大事。通过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建立,充分发挥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端智力的作用,进一步树立集团在构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领先地位。他勉励大家要利用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平台以及院士论坛的学习机会,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更好的为基础建设服务。

授聘仪式后开展了院士论坛,杜彦良院士作了题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与展望》的演讲。阐述了高速铁路的特点、国内外高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享了中国特色高速铁路的创新之路,同时详细介绍了我国高铁“四纵四横”的发展规划,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引人深思。本次论坛揭示的创新技术所具有的广泛性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上海建工集团工程建设的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炜芸  亦敏)

桥梁专委会联合举办高性能耐候桥梁钢的

开发与应用专题讲座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下午,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分会在上海市政院多功能报告厅联合举行了主题为“高性能耐候桥梁钢的开发与应用”的专题学术讲座。通过交流,研讨了国内外耐候钢桥的在设计、施工、建造、设计规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

会议特邀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青峰教授主讲,王教授结合自己在耐候钢桥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介绍了钢桥的环境腐蚀特点及防护技术、国内外耐候钢桥的发展现状、高性能耐候桥梁钢、配套焊材及高强耐候螺栓的研制开发、中国环境气候特点及免涂装钢桥选材建议、国内耐候钢桥建造已具备的条件等内容。80多位来自各团体会员单位、设计、施工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王教授首先针对钢桥的腐蚀特点和腐蚀断裂事故统计,引出耐候钢是一种“以锈止锈”的低成本、绿色、高效的防腐技术,具有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简化围护、绿色环保等优点,以日本为例,耐候钢桥在设计寿命期内综合成本比普通钢桥降低可达20%。

王教授介绍了美国耐候钢桥技术的发展、建造、规范、使用经验等,包括材料设计、防腐涂装设计、混合结构设计。指出扩大耐候钢桥应用范围的研究思路,包括开发沿海、高湿、浓雾、多雨环境用高性能UWS(免涂装耐候钢)材料、开发致密性保护锈层快速形成技术、开发海洋高盐环境用UWS、开发可靠的盐降量检测技术等,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耐候钢桥管理、评估、检测与维护的完善体系。

王教授随后介绍了国内耐候钢桥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情况,国内已经建成的耐候钢桥包括宝桥巡司河铁路桥、宝桥咸阳渭河公路桥、宝桥沈阳后丁香桥、山桥Tanana河铁路桥、振华旧金山海湾大桥、宝桥大连16号路跨海桥等,国内相关单位已经开始编订耐候钢桥相关规范《公路桥梁耐候钢焊接施工技术指南》,国内已经开发了高性能耐候桥梁钢系列产品及执行标准、8.8S、10.9S耐候高强螺栓开发、耐候钢与配套焊材的应用性试验等。王教授最后结合中国的环境气候特点,介绍了国内免涂装耐候钢材选择的主要技术条件、国内耐候钢桥建造已具备的条件、国内钢厂先进的中厚板生产装备条件等。

这次高性能耐候钢桥开发与应用最新成果的学术交流,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上海桥梁界设计和研究人员对耐候钢桥设计和建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桥梁设计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俊杰  亦敏)

给排水专委会举办“给排水资深专家系列讲堂”第一讲

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与上海城投水务制水分公司于10月13日下午假座同嘉路79号上汽培训中心4四号楼304室,联合举办了“给排水资深专家系列讲堂”第一讲。本期专家讲堂主题为《制水工艺中的若干水质问题》。学会常务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制水分公司高炜总经理主持了会议。制水分公司下属各水厂、各郊县水司、水利院等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的8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给排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陈国光教授级工程师进行了主讲。陈教授从上海水源水质特征、出发,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混凝、过滤、消毒等净水工艺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案例解析。其中包括:凝聚原理、原水制水过程中氨氮去除,不同氨氮消毒方式的选择、藻类及藻类产生致嗅物质去除、过滤确保供水水质、净水工艺有机物去除等臭氧活性炭的作用等。陈教授还介绍了上海市黄浦江引水二期工程采用曝气短时间接触氧化,引水渠道的生物降解去除氨氮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案列。

通过讲座培训,指导水质管理人员了解水源水质特征,掌握净水工艺运行参数,了解制水过程水质变化,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净水工艺各个环节达到水质目标要求,使供水水质符合要求。从而更好的帮助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义所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四新技术进行宣传,促进学会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会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给排水行业发展。

与会人员与陈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陈静  亦敏)

预应力专委会组织地铁在建17号线工程参观交流、研讨

2015年10月27日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组织了在建的地铁17号线工程参观、技术交流与研讨。

学会常务理事预应力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熊学玉教授以及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总院卢永成总工主持了会议。近60余位专家、学者、科研、技术人员参与了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两大部分:上午活动为预制节段制作工厂的参观;下午活动为预制节段现场安装的参观;本次工程参观的主题为“上海地铁17号线预制拼装梁预制场及架设工地参观”,通过现场技术交流和实地工程实地参观,研讨了桥梁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的先进技术。

连续U梁通过使栏板成为受力构件,其断面从中墩顶的U形+箱形组合截面过渡到边墩顶的U形截面,使得与简支U梁在立面上流畅过渡,提高了景观效果。 鉴于17号线连续U梁数量较多,本线预制节段悬臂拼装的施工方法具有创新点,学会曾经分别在8月24日和10月13日组织专家对该工程的节段拼装U型-箱型连续梁桥试验研究方案和上海市轨道交通17号线U梁球型支座电气绝缘方案进行过专家评审。

通过参观与交流,使大家看到该工程的双U型-箱型结合断面主梁是国内外首次采用的主梁型式,而且跨径较大,其短线匹配法预制和悬臂拼装对施工工艺和精度控制的要求非常高,参观交流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主梁结构的预应力度等相关技术。

                                   (继恕 亦敏)

学会铁道专委会召开科技交流会

2015年11月6日,上海市土木学会铁道专业委员会在申通地铁公司召开科技交流会,来自同济大学、申通地铁、中铁上海设计院、杭黄铁路有限公司、沪昆客专浙江公司、上海地铁维保中心、东华公司、申通技术中心、上海铁路局芜湖工务段、上海铁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

会议由学会常务理事、铁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静华主持,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铁路局副局长王志平参会。申通地铁副总裁、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葛世平副主任、副主任上海铁路局叶一鸣处长、副主任同济大学许玉德教授和副主任李传勇副处长等一并出席。

会上四个报告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申通地铁集团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轨面不平顺对轨道结构振动的影响分析”;中铁上海设计院 “市域铁路发展规划研究”;同济大学 “重载铁路钢轨养护维修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沪昆浙江公司 “杭州南站BIM技术应用”的演讲交流。

演讲后,与会专家与会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会议气氛浓烈,叶一鸣处长,许玉德教授、李传勇副处长等纷纷建言。王志平副理事长做了重要讲话,对铁道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指出铁道专委会要在铁路与地铁中做好衔接,相互取长补短,在BLM等新技术的运用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中国的高铁与轨道交通有了飞速的发展,年轻同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敬岗爱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专委会要多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同时,也要吸收新鲜血液,壮大会员队伍。使我们的学会工作越做越好。

                                  (俞峰 亦敏)

给排水专委会组织参观亚洲最大污泥厌氧消化设施并进行交流

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于2015年11月12日组织会员参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亚洲最大污泥厌氧消化设施。本次活动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管理实践》为主题,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魏海娟副厂长进行了主讲,详细介绍了白龙港污水厂的概况和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实践情况。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设施是亚洲最大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设施,自投产运行以来,始终保持连续运行,目前处理情况基本已达到设计处理能力,厌氧消化系统所产生的沼气经过干湿两道工序的脱硫处理后回收,作为厌氧消化系统加温的热源进行资源再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该厂厌氧消化池自调试投产至今,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浮渣及泡沫、鸟粪石结晶、砂粒积累等,魏厂长结合生产运行实践,讲解了如何运用技术和管理手段缓解问题,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李田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务集团技术中心张善发副主任以及市政院、水务规划院、青浦区水务局等团体会员单位40余位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活动。

                                    (陈静 亦敏)

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举办“给排水资深专家系列讲堂”第二场

由学会给排水专委会联合制水分公司举办的第一期第二场“给排水资深专家系列讲堂”于11月23日下午开讲。学会常务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制水分公司总经理高炜主持了会议。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教授级工程师陈国光从《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的关键问题》两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陈教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指导在座的技术人员应在确保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消毒副产物,以确保水质安全。此外,要发挥好深度处理工艺的作用,不同水源应制定不同的运行参数和作业指导书,使深度处理水厂运行更加科学,水质得到有效保障。

会后,陈教授就大家提交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以指导生产运行。学会理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务集团副总经理麦穗海、以及以及相关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参会。

                                      (陈静)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