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木 工 程 简 讯2017年2月28日141期
学会召开第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布局今年工作
2017年1月25日上午9点半时,学会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3号楼409会议室,召开了第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
会议由应名洪理事长主持,申通地铁总裁顾伟华、住建委正局级巡视员王以中、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汤伟、上海市政总院张辰总工等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监事共计29人出席。
会议共有六项议程,其中包括:1、审议通过关于推荐建工集团龚剑总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提议。2、关于设立上海土木工程奖的相关提议;3、关于增补叶国强为学会副秘书长的提议;4、关于成立学会“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提议;5、傅德明秘书长汇报2016年工作与2017年工作要点;6、对学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报。
与会领导对上述议题分别进行讨论审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推荐龚剑总工为院士的提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设立上海土木工程奖的相关提议;讨论通过关于增补叶国强为学会副秘书长的提议;对学会成立“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提议进行了讨论,提出如何完善与协调的建议。
傅德明秘书长在2016年工作总结与2017年工作要点中指 出:2016年在学会理事会的领导与上海市科协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方向,认真以五星级学会的各项指标为蓝本,实施好学会的内部建设达标,全面提高学会的管理水平,全力建设现代科技社团,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会员,凝聚人心,继续履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践行市科协“四个服务和一个加强”的工作职责。做好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及加强自身建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出亮点,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取得成绩。
2016年共开展各项活动计206项,参与人数达8818人次,其中科普7项、全年500人次,学术活动48项,参与人数6021人,主办和协办展览会3项,科技评价105项,参与专家与相关人员为1050人,科技咨询服务8项,参与人数为72人,技术培训8项,510人次,其余包括学会组织召开的各类组织活动、党建活动、科技评奖、组织会员参与上海市科协的其他相关活动。全年活动中参与的院士有17人次,其中学术活动10位院士,海外院士3位,科技评价7位院士参与。发表科技论文408篇。2016年,学会再次被上海市科协评为5星级学会,评为十四届学会年会优秀组织单位,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重点活动项目优秀单位。其主要工作为创新思维,加强学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服务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而努力;加强学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素质。
会议对学会2016年工作作了肯定。顾伟华副理事长、王以中副理事长、汤伟副理事长、常务理事龚剑总工等纷纷在会上谈了意见与建议。相关专业委员会对换届选举工作谈了安排意见。
应名洪理事长在会上作了讲话,着重谈了七点意见,其中包括: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与荣誉与专委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年,学会工作的重头戏是换届选举,已经有给排水与材料专委会完成了换届,其他专委会也要积极跟进,抓住节点,在专委会换届的基础上,使学会换届顺利完成。今年我们学会轮值承接上海城市与交通科学学会联盟的工作,联盟的21年坚持,确实不易,我们要做好这一工作,在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建设上做出努力。政府职能转移,也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开展专项研究、推进这一工作。主动做好承接,正确理解转移。这项工作是双向的,政府职能不是给与,是给社会、给服务、给第三方,不是给权、而是需要学会提供服务、提供竞争力,我们要创造条件、提高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只有自己有了能力,才能创造承接的机会。今年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在科普工作中,也还有许多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科普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我们要制定一些规划,将相关的科普资源整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好科普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
2017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持和增强学会工作和学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精心筹备召开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继续做好土木工程科技奖励工作,全面完成学会全年工作计划。(亦敏)
学会召开党的工作小组会议,对学会工作前置指导
学会党的工作领导小组于2017年1月25日上午9点,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对学会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工作进行前置指导。
党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名洪理事长主持了会议,组员傅德明秘书长、常务理事贺鸿珠博导参会。党的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徐亦敏作了记录。
会议学习了市科协工作联动会议的相关文件,对市科协2016年工作总结与2017年工作总体目标进行了学习。明确了2017年工作的要点为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加强政治引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等相关工作。结合上述讲话精神,大家对学会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的相关议题作了分析与解读。
党工组组长应名洪指出:要认真学习市科协领导今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在学会工作中要有细化与落实,具体体现在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的七项主要议题上及今年工作的要点上。
党的工作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组长应名洪最后指出:2017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持和增强学会工作和学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精心筹备召开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做好土木工程科技奖的评选与科技人才的举荐,轮值承办好学会联盟工作,做好建言献策,加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 能力建设,使学会工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全面完成学会全年工作计划。(亦敏)
学会召开联络员、秘书会议布局工作
2017年2月17日下午学会假座科学会堂思南楼901室召开2017年联络员、秘书年度工作会议,近70名联络员、秘书出席。
会议传达了学会十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的精神,对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学会工作要点进行了通报;布置了学会今年将召开的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的相关事宜。
傅德明秘书长以ppt的形式通报了学会2016年学会工作总结和2017年学会工作要点。他指出:2016年共开展各项活动计206项,参与人数达8818人次,其中科普7项、全年500人次,学术活动48项,参与人数6021人,主办和协办展览会3项,科技评价105项,参与专家与相关人员为1050人,科技咨询服务8项,参与人数为72人,技术培训8项,510人次,其余包括学会组织召开的各类组织活动、党建活动、科技评奖、组织会员参与上海市科协的其他相关活动。全年活动中参与的院士有17人次,其中学术活动10位院士,海外院士3位,科技评价7位院士参与。发表科技论文408篇。成绩的取得与广大联络员秘书与专业委员会的努力是分不开。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学会已组成一支比较完整能发挥作用的骨干队伍,这支队伍由学会各团体会员单位的联络员与各专委会的秘书组成的,这支队伍是学会与广大会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上级的精神、学会理事会的精神、学术活动的组织、土木工程简讯的发放、会费的收缴等都是通过这支队伍来落实、来完成的。广大会员对学会工作意见、建议、诉求,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推荐入会对象,介绍本单位情况等工作也是通过这支队伍来实现的,实践证明这支队伍是学会工作不可或缺的。我们学会今年工作很繁重,需要我们联络员秘书明确工作职责,发挥积极作用,同心协力搞好工作。我们已经制定了计划,也经过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讨论通过,马上学会还要召开三个工作小组会议,对年内的科技节项目、学术年会项目、与其他学术活动进行最后定位,届时,要依靠我们的联络员与秘书与学会一起同心同德做好实施。2017年,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发挥好学会在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中的独特优势,用科学的方法和科技的手段使城市发展更符合自身的规律,发挥好科技的作用。继续以理事会工作为核心,抓好工作小组,调动专业委员会积极性,发挥联络员秘书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产学研各要素的整合,努力营造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体系,逐步达到市场化,不断探索学会发展的新路子,为形成政府、市场、社团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做一些积极探索,使学会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助推科技创新的发展。
会议还对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会员代表的推荐、科技评奖的相关工作进行阐述。(亦敏)
学会科技奖工作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布局评奖工作相关事宜
2016年12月1日下午,在学会会议室召开第二届土木工程科技奖评奖工作小组会议。
土木工程科技奖评奖工作小组副组长傅德明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参会人员有工作小组成员,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政总院周质炎副总工、学会理事、上海建工集团王美华副总工、学会理事、建筑科学研究院樊钧所长,与会的还有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及学会办公室同志。
遵照学会2016年8月17日召开的常务理事会意见,今年学会的评奖申报从9月份开始,目前一切进程有序开展。与会人员对本次申报的材料进行了分类讨论并做出安排。大家指出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修正不足,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以更好的服务会员、服务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讨论中大家进一步强调了评奖的意义,方法与实施的具体步骤。指出要更好的在上海土木工程领域里鼓励先进,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促进人才的开发与利用,为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作出努力。今年的专家初评将在本月正式开展。(亦敏)
学会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奖初评与复评
学会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奖于2016年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开展复评。
本次复评是在2016年12月13-14日,28位资深专家化二天的时间,对交通、地下工程、建筑、综合以及英才奖初评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会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名洪理事长主持了复评会议,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介绍了初评情况。
参会委员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顾伟华总裁、毕湘利副总裁、上海华建集团高承勇总工、上海市政总院张辰总工、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上海市政总院马骉副总工、上海建筑设计院李亚明总工、学会材料专委会贺鸿珠主任委员等。
会议分发了评奖须知,进一步强调了学会制定的《上海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准则》细则第十条关于评奖工作的相关意见。奖励委员会委员听取了初审报告,对参评项目一一作了研究与评审。每位专家对初评项目进行了复审打分。
经审定,第二届土木工程科技奖共产生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6项;四名青年才俊获土木工程英才奖。 本次评奖结果将上传学会网站予以公示。
会议指出,今年的土木工程科技奖已经是学会的第二届了,在总结去年评比的基础上有了发展,评比程序更规范,文件资料的整理工作也做得更到位了。评奖的全过程仍然遵循学会评奖工作的管理办法与细则,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实施。
专家委员会指出:第二届的评选虽然成熟了,但还是需要总结与提炼,要通过评奖这一手段,做到更好的提升学会的管理水平与学会的素质,为做大,做强学会提供支撑,同时要更好的助推团体会员单位的发展,助推上海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使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落到实处。(亦敏)
第五届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刘建航专项基金”颁奖大会召开
敬爱的刘建航院士离开我们已5月有余,缅怀刘老的最好方式是接力、创新。
2016年11月29日下午,第五届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刘建航院士奖励专项基金颁奖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授奖大会的有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王凡立秘书长、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应名洪理事长、基金会发起单位上海申通地铁有限公司、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以及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起单位和捐赠单位、刘院士家属代表、与上海轨道交通与隧道有关的建设、科研、设计、施工、监理与运营管理的单位代表、历届刘院士基金获奖者及相关行业媒体等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员。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凡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分别在大会致辞,对刘院士的离世表示深切缅怀。会议播放了纪念专题片《致敬 接力 创新》,真实记录了“上海地铁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为了培养和激励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出资奖励地下工程青年才俊的光辉事迹与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土木学会与交通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毕湘利在会上作《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刘建航院士奖励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暨第五届基金奖评选工作报告》,通报了基金管理委员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恪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第五届基金奖评选工作的相关情况。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专项基金管委会秘书长王益群宣布了第五届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获奖名单。
获得本次第五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会的申通地铁技术中心刘加华教高、上海地铁维保中心的闫静雅高工、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的利敏教高、上海隧道公司的郭亮教高、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彭文俊项目经理。获本届基金奖有李刚、李文勇、李章林、吴旭东、罗发扬、姜弘、姜小强、贺春宁。这些青年才俊都是在轨道交通、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管理、建设、施工、设计、研究、监理等方面做出卓越成绩的技术骨干。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应名洪、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顾伟华、学会理事、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磊分别为基金奖获得者和基金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颁奖会后,由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学术报告会,上海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加华、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工务分公司监护管理部经理闫静雅、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地下分院院长杨志豪、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部总经理郭亮分别作了题为《轨道交通网络化顶层架构设计研究》、《运营地铁结构安全控制技术交流》、《类矩形隧道的设计和试验研究》、《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施工技术现状及展望》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对从事地下工程建设的中青年技术人员不啻是一个勉励,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刘建航院士倡导的 “求真务实、坚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先锋”的一个传承。(亦敏)
给排水专委会召开换届大会暨学术年会 --学会正式启动专委会换届选举大会
依照学会安排,给排水专委会于2016年12月27日下午,举行换届选举大会暨学术年会。本次换届选举为土木工程学会十六个专委会换届首次。会议由给排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分院总工张欣主持, 46名委员及会员代表出席。
本次给排水专委会的换届选举,严格按照学会理事会通过的专委会换届选举的原则履行。给排水专委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高炜代表专委会做了四年的工作总结。张欣总工介绍了专委会改选工作的相关事宜,与会人员对第十二届专委会委员推荐名单,进行举手表决。并对主任、副主任委员进行了无记名投票选举。
经选举,新一届给排水专委会由37名委员组成,主任委员由城投水务制水分公司高炜总经理续任,副主任委员有水务局科技委陈国光教高、城投水务集团麦穗海副总经理、水务规划院张建频副院长、城投水务集团张晓平主任、城投水务集团张善发副主任、市政总院分院张欣总工、城建院唐建国总工担任。
常务理事高炜总经理代表第十二届专委会作了今后四年给排水专委会的工作规划。
学会副理事长张辰总工代表学会做了讲话,他指出:专委会的学术活动要精心组织与策划;多凝练创新工程与技术,服务广大会员;多建言献策,推动学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并祝新一届给排水专委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换届会议后,专委会举办了学术年会,邀请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唐建国作《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指南报告、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处长朱慧峰作《上海市饮用水水质准则研究》报告。
给排水专委会提出要把新一届专委会的换届选举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更好的做好三个服务,一个加强,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给排水专委会已将选举情况、四年工作总结与四年发展规划报送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陈静 亦敏)
学会工程材料专委会召开换届选举会议
学会工程材料专委会于2017年1月18日上午,在建科院召开换届选举会议。会议由工程材料专委会十一届理事会主任委员,贺鸿珠常务理事先行主持,专委会新老委员30余人参会。原副主任委员张晏清教授作了2016年工作总结,贺鸿珠常务理事作了专委会四年工作总结,洋洋洒洒5千余字的报告博得了大家的首肯。会议对工程材料第十二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与领导班子进行了选举,产生了28名委员与四名顾问委员。本届专委会主任委员由学会理事、建科院副总工樊钧担当。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建工材料公司吴德龙总工(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宝冶钢渣综合利用开发公司金强总工、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系主任孙振平教授、建科院科研院王琼副院长、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曹亚东总工、上海三航科研院王成启所长担任。建科院黄毅明高工任常务秘书,李阳为秘书。
贺鸿珠与樊钧在会上交接了印章。樊钧主任委员主持了后续的会议,对专委会未来四年的规划作了报告,对2017年的9项计划作了阐述。与会委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补充。副主任委员孙振平教授、金强总工、王成启所长、王琼副院长、曹亚东总工、吴德龙总工与委员王培铭教授、徐亚玲总工、李阳博士、鞠丽萍副总监、沈瑞德委员纷纷在会上发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包括:材料专委会要加强自身功力锤炼,打通与其他学科的交集点、开展多种类型的学术活动与科普活动,提升上海材料专业在国际、国内的引领水平,进一步挖掘固废利用的潜力与资源,对钢渣多元化梯度利用、粉、砂、砖、土的合理化使用,在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绿色道路上产生一定的体量,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努力。委员单位的转型过程中,更多的加强学术交流与四新技术的探讨,通过材料专委会的平台,来推动新型材料的应用,宣传PC技术,在学会的协调下,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用的合力,积极打破材料利用传统的固有模式,促进成果转换,把绿色建筑做大做强,提高建筑的艺术美感。
樊钧主任委员指出:专委会平台有很多优势与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与实践,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做大做强工程材料专委会,要发挥每一位委员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在交叉科学与专业上发挥平台优势。
傅德明秘书长最后指出,材料专委会这几年连续被评为先进专业委员会,在工作上做的很出色,也很规范,在学会专业委员会中虽然是小众,但是,材料与学会众多专委会都有交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材料,材料专委会也与桥梁专委会一起召开过学术年会并共同出版了论文集,已经有了尝试,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要不断创新,要进一步保持优势,积极开拓,希望新一届的专委会做好传承,在固废利用,产学研用上下下功夫,充分挖掘专委会的资源。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是科协系统大的学会之一, 我们已经连续蝉联两届五星级学会,学会的荣誉与各专业委员会的付出与各会员单位及会员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要继续做好四个服务一个加强,建设好现代科技社团。(亦敏)
学会开展对低空摄影技术在市政设计工程中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评价
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一些长线路的排水、道路、桥梁、公路等项目缺少基础资料与有效素材。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与航空摄影测量相结合,加上非量测数码相机的引入,使得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成为航空摄影领域的一个新发展方向。低空航摄系统具有作业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影像处理效率高、转场方便等优点,利用该技术在工程前期可以迅速获得影像及摄像资料,为设计选线及踏勘提供便利,在工程实施阶段也可以高效的提供设计各阶段所需的测绘资料。上海市政总院的专家顺应形势,开展对以无人机为载体的低空航摄系统在市政设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2016年12月23日,由学会组织并主持了《低空摄影技术在市政设计工程中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评价,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刘建军教高、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仕林研究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余祖峰高工、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付和宽高工、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牟建华高工等五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上海市政总院冯蓉高工等课题组十余人参会。
与会专家审阅了项目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过认真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1、课题组通过研究无人机搭载非量测数码相机及正射影像云台,针对市政设计工程,制定了详细的飞行及数据处理流程,获取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大比例尺数据成果,为市政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数据采集手段。
2、课题组详细分析了低空航摄系统所获取数据的特点,对低空航摄系统构成、航摄外业、数据处理基本要求以及成果形式展开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误差来源,提出了提高测图精度的有效措施,对低空航摄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课题组创新性地采用双GPS及飞控设备、研制正射摄影云台,提供了一种获取高质量航片数据的方法。
4、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推广应用于市政工程测量项目。
课题组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成了课题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考核指标,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专家们建议:对研究成果作进一步归纳总结与提炼,形成指导类似工程的技术文件,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在创新驱动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亦敏)
学会荣获“市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单位”荣誉
日前,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等50个学会经沪科协(2016)89号批文,被授予“上海市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单位”光荣称号。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在全国重点科普日活动中,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办公室)
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第二联合支部召开扩大会议学习十八大六中全会精神及相关事项
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上海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第二联合支部在市土木学会召开扩大会议学习十八大六中全会精神及相关事项。出席会议的有党支部党员及学会的工作人员。
会议对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党的十八届六中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督条例。会议阐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提出了“十三五”的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包括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重点。 十八大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根本遵循,那就是党章;坚持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四个路线,四个着力,即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指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其他还包括重点人群、关键人员、根本保证、重要目的。重要内容为纪律严明。根本要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重要制度保障为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重要基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组织保证。会议还指出,党的组织生活是重要载体,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重要手段,重要举措是监督,重要任务是坚持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其他还指出了主要内容与重点对象。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加强对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监督,检查、自律的与教育等。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公报。提出了第二联合支部必须学好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的正确发展方向,以十八大精神来指导学会工作。而后,党员同志又进行了工作讨论,并听取了第二联合支部2016年的工作总结,对2017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与补充。(亦敏)
学会举办会员日活动
12月23日下午,在学会会议室,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会员日活动。座谈活动由学会办公室主任徐亦敏主持,二十位来自会员单位的联络员、秘书、会员济济一堂,共话学会工作。
傅德明秘书长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会的主要情况和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会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现拥有团体会员170余个,委员500余人,个人会员4000余位,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学术团体之一。学会以服务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宗旨,全年共组织学术研讨、规范宣贯、科技培训、技术交流、工程参观等学术活动50余项,其中15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10余项,参与人数近5000人次。在各专委会、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经受住严格评价机制和激烈竞争的考验,在科协近两百家学会中,成功复评蝉联为五星级学会,上海市科协仅有八个学会获此殊荣。
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学会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全年完成第三方科技评价105个,占上海市科协科技评价总数的近半。在评价工作中,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提高评价含金量,以服务到位、便捷高效受到服务对象的好评。学会的科技评价服务对象扩大到北京、天津、江都、苏州等地,其中一个北京律师事务所的委托项目,作为法院判决的一个依据,并赢得了诉讼。学会还积极做好为民营企业的服务。学会连续两年开展科技进步奖与英才奖评审,精心筹划,规范流程,组织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开展多轮评审工作,每年评出各类奖项40余个。所评奖项中的翘楚后续又赢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体现出学会土木工程科技奖的含金量和质地。
会议指出:学会取得的成绩与各联络员、秘书、会员的支持密不可分,学会工作仍需要联络员、秘书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密与各会员单位加强联系。会上,各位代表也纷纷表示,学会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创造了交流融通合作的机会。
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各自介绍了单位的情况与信息,并对学会工作建言献策。
大家指出:目前学会已就土木工程领域的大部分领域设立专委会,但建筑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否更加关注工程建设前沿技术?学会组织的科技评价工作高效快捷,但政府是否认可?不同的专委会之间也有交集,能否联合组织活动,为智慧的交叉碰撞创造条件?
会议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会上宣读了上海市住建委的与学会共商工作的会议纪要发文,其中包括:住建委对于学会开展科技创新、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工作的肯定与支持,打消了大家对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相关举措的疑惑和顾虑。会议对学会联络员与秘书如何与学会开展微信、网络、QQ、Email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在网络上获得学会的工作计划与总结,会议通知与通告等相关信息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会员日活动,不仅是一次会员的聚会,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学会将不忘初心,继续做好三个服务,一个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蓝本,发扬脚踏实地、精诚协作、锐意进取的精神,为促进土木工程科技的繁荣发展和提高普及,促进土木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及科技工作者服务而努力。(亦敏)
大跨度上承式混凝土拱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达国际先进
2016年12月1日,学会主持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大跨度上承式混凝土拱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验收评价会。
混凝土拱桥是一种技术经济好的桥型,但跨度受到限制。 近20年来,我国的混凝土拱桥工程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跨度已突破500m。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道桥分院岳贵平总工领衔的课题组以600米跨度、30米宽度的公路桥梁为目标,完成了混凝土拱桥技术的系统研究。通过对主拱结构体系、拱上结构体系、矢跨比和合理拱轴线的研究,提出了大跨度上承式混凝土拱桥的优选结构形式,验证了大跨度上承式混凝土拱桥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主拱结构采用无劲性骨架前支点挂篮悬臂施工和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拱上结构采用步履式千斤顶顶推法施工的施工技术。课题研究完成了大跨度上承式混凝土拱桥结构形式、计算方法、施工技术、抗震分析、稳定性分析。
由林元培院士、孙羹荛教授级高工等5位资深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详细审阅了研究报告,评价该科技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我国实施600m跨度的混凝土拱桥提供了设计施工技术基础。经科技查新和专家认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德明)
学会组织专家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机动车
交通集散系统设计方法深化研究成果进行科技评价
经过近30 年的城市建设,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各交通运输网络体 系内部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从大规模系统扩张即增量扩容,转向增效提能阶段。高铁、空港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枢纽的建设呈现出综合化、大型化、多样化、集约化、复合化的特点,枢纽的建设是国家建设公交都市的必然、也是城市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必然,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和组织对于公共交通的完善与更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上海市政总院的专家,根据这一需求,开展了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机动车交通集散系统设计方法深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16年12月1日,由学会组织并主持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机动车交通集散系统设计方法深化研究》成果评价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岳副院长、张易谦教高、同济大学彭国雄教授、上海市城市建设研究总院陈奇甦教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赵召胜教高五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与会专家审阅了课题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经过认真讨论,认为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研究翔实,完成了课题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考核指标。专家指出:
(1)评估虹桥枢纽交通量预测、交通集散设施规模、集散系统指路标志、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现状运行的对比,提出改善措施,优化规划设计参数。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到位,结论可靠。
(2)编制完成了《综合交通枢纽机动车集散系统设计指南》,提出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各项参数、设施规模测算的方法;梳理了航空港、铁路车站、长途客运站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形式;总结了机动车集散系统的交通组织和设计方法、导向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机动车集散系统的评价指标。
(3)该项研究成果形成应用环节向规划设计环节的反馈,优化修正枢纽快速集散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技术标准和参数等,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机动车交通集散系统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会议指出:希望在此成果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设计方案与指南,以服务交通与社会。(亦敏)
学会组织专家对城市海绵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科技评价
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有专家指出,到2030 年,我国将缺水400 亿立方米至500 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故把雨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实行综合治理己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课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大量原有的疏松透气透水的地表被硬化,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阻隔了雨水向市区地下土壤的渗透,降雨径流大量通过管道外排,无法实现自然下渗,从而造成了城市雨水失衡,负面作用被不断放大。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迅速被破坏的城市普遍面临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就迅速被提上日程。上海市政总院的专家审时度势,开展了城市海绵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研究,将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海绵城市要求的绿色建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016年12月7日,由学会组织并主持了《城市海绵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评价会,吴之光教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项祖荃教高,中船九院黄岗教高,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张述诚总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沈久远副主任等五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上海市政总院冯蓉高工等课题组十余人参会。
与会专家审阅了课题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经过认真讨论指出:上海市政总院的专家这一研究课题极具意义,建筑是海绵城市中的主要角色,正如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先生指出:“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角。如果绿色建筑是海绵,海绵城市一半的功能就达到了。”
专家们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雨水利用现状的阐述和分析,研究建筑海绵化待解决的问题,并从建筑雨水利用的原理和技术要求出发,对建筑雨水利用体系理论及技术、模式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雨水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各种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在建筑雨水利用体系里应用的技术路线。对建筑雨水利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进行了归总和分类,便于在设计雨水收集利用时对相关技术进行选择。研究针对不同建筑规模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交通建筑场站等的建筑水系统,细化了具体的雨水利用实施措施。在进行建筑海绵化设计时,就可根据建筑类型及规模,直接选用适合的建筑雨水利用措施。
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国内本行业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可推广应用于今后工程的开发与设计。建议:对研究成果作进一步补充、完善,以形成类似工程的指导性文件。(亦敏)
学会主持盾构技术鉴定会
常规的地铁隧道采用2条直径6米的圆形隧道各自通行列车,你见到过1条矩形隧道通行2辆地铁列车吗?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联合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院、同济大学等共同研发的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
2016年12月28日,学会在宁波主持了《类矩形盾构隧道装备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技术鉴定会,宁波市副市长林静国、科技局副局长、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尹文德、总经理杨蔚、总工朱瑶宏、上海隧道工程公司董事长宋晓东等出席了会议。
鉴定会由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主持,技术鉴定委员会由我国盾构隧道领域的孙鈞院士、钱七虎院士、杨华勇院士、洪开荣教授级高工、朱合华教授等8位著名专家组成。
该课题由宁波轨道交通集团、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完成。采用集成创新研制1台11.83m×7.27m的大断面类矩形盾构掘进机,其中“双X同面+偏心多轴”组合式全断面切削刀盘系统、串联环臂式轨迹伺服管片拼装系统和盾构铰接密封系统3项关键技术为首创。
在类矩形隧道结构设计方面,采用理论计算、1:1结构加载试验、示范工程现场测试等科学方法完成了隧道断面、衬砌结构、接缝防水的设计、计算,形成了类矩形隧道计算模式和结构通用图集。
类矩形盾构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顺利掘进430米区间隧道。结合类矩形隧道工程施工,创新研发了异形管片拼装、推进轴线控制、切削排土改良、盾构同步注浆等成套施工技术。
专家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研究报告和相关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装备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德明)
学会组织抗浮配重型钢渣混凝土及其制品综合利用技术科技评价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逐年提高,钢渣的排出量也随之增加,大量积存的钢渣不但对钢铁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成为城市的污染源,大量的钢渣每年都需要大面积土地来堆放,给土壤、水体、大气等都带来严重的污染,甚至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传统意义上钢渣作为工业废渣存在成份相对不稳定状态,会影响到钢渣制品质量,然而经过一些特殊工艺处理后的钢渣可以有效降低其有害成分f.CaO含量,使其具有表观密度大、硬度高、耐磨、稳定性好等特点,在某些工程领域较天然岩更具有特性优势。针对这一特点,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研制出抗浮配重型钢渣混凝土及其制品综合利用新技术。
2017年1月12日,由学会组织并主持了《抗浮配重型钢渣混凝土及其制品综合利用技术》成果科技评价。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贺鸿珠教高、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吴德龙总工、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上海路桥集团曹亚东教高、上海市政总院陈亚杰博士五位专家及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金强总工及项目组成员。
与会专家审阅了项目研究报告和技术资料,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讨论指出:1)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内容可信、数据翔实,符合科技评价的要求;2)抗浮配重型钢渣混凝土及其制品是利用钢渣高表观密度的优势,可配置2800kg/m3-3500kg/m3等级的重混凝土。该钢渣重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折、抗渗、耐磨、抗辐射、工作性等特点,可用于抗浮、配重等地下、市政、护坡及特种工程;3)钢渣混凝土可配置2800kg/m3-4000kg/m3等级的各类配重块,可用于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建筑配重箱等。与同类相比,绿色环保,具有性价比优势; 4)该项目获得了《一种钢渣为集料的配重混凝土》(ZL 200510027097.6)《钢渣混凝土配重块》(ZL201120314599.8)等3项发明专利。该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一致同意通过科技评价。
会议指出:此项目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表观密度的特种类混凝土,可以应用在道路、建筑地下室抗浮压重、铁路路基、桥梁配重、船舶配重、机场等基础配重、医用屏蔽混凝土等,具有较广阔的市场需求,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将会本着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对这一产学研用的产品进行积极宣传并寻找相关对接单位,进一步拓展钢渣利用途径、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中清洁化生产和高附加值利用途径的探索,为综合利用事业发展与创新产品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做出努力。(亦敏)
汇集精英,碰撞智慧——“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高端论坛顺利召开
12月15日,“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高端论坛在浦东大华锦绣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公路学会、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隧道股份及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主办,充分展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与决策支持体系研究”成果的建设性、实用性和新颖性,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领域精英的汇集,智慧的碰撞。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傅德明秘书长、上海市公路学会姚建华副秘书长、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朱惠君秘书长、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沈国红院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为论坛的成功举行致以贺辞。
傅德明秘书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公共交通20年来的快速发展,指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海要完成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在城市交通方面既迎来空前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希望通过本届会议的交流,能够使参会代表了解城市设施建设的最新进展,学习和应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投融资模式、工程技术和运维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高端论坛云集了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呈现了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学会理事、城建院副院长兼总工周良,学会理事、城建院技术总监刘伟杰,学会理事、城建院专业总工陆元春分段主持了会议,刘伟杰作了《大数据分析与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与决策支持体系研究》报告,学会理事、同济大学桥梁系副主任孙利民作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技术进展》的报告。
本次论坛带来了智慧交通的前瞻技术和实施项目,着力解决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为行业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上海有底气有信心应对智慧城市的挑战。(李雪)
第四届桥隧会议暨钢结构桥梁与隧道新技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12月17日至18日,为期两天的“第四届桥隧会议暨钢结构桥梁与隧道及盾构法管廊设计施工新技术国际论坛”在北京中土大厦隆重举行。会议以“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桥隧创新技术”为主题,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原铁道部副部长国林、原铁道部总工华茂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会长宋朝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傅德明、日本阪申土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杉江功先生等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共有来自中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内外的行业技术人员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孔恒主持,原铁道部副部长国林致开幕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会长宋朝义致欢迎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作了题为《城市交通大型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特邀报告,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傅德明作了题为《城市地下道路工程技术综述盾构及掘进技术》主题报告,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陈馈作了题为《中国隧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日本阪申土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杉江功先生作了题为《长大钢桥的抗震、疲劳、铺装等养护管理相关的课题和对策》的学术报告,西南交大郑凯锋教授作了《新时期我国钢桥建设与发展的25条重要原则与理念》的报告。大会共有23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专家们与参会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德明)
《美国交通基础工程的桥梁快速施工技术与应用》专家讲堂开讲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工程建设领域创新发展,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院士专家智力作用,开展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业委员会国内外技术交流,由上海建工集团主办、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桥梁工程专家讲堂于2017年1月4日上午9:00,在上海建工大厦G层报告厅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国际桥梁抗震工程协会主席颜文晖博士做主题为《美国交通基础工程的桥梁快速施工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会议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建工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同志主持,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施工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绿色建造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施工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建筑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会员以及上海建工集团所属各子公司、事业部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22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介绍了颜文晖博士的个人简介,以及颜博士在桥梁工程设计、研究及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世界桥梁施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贡献。颜文晖博士作了题为《美国交通基础工程的桥梁快速施工技术与应用》的报告。阐述了桥梁快速施工技术的内涵、推进之路以及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推进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炜芸 亦敏)
学会助推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迈达斯基坑一体化设计软件全球首场发布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如何创造价值,当有人需要肩膀时,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依靠,这是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北京迈达斯公司,11月29日下午在五角场凯悦酒店迈达斯基坑一体化设计xd1.0软件全球首次发布会议上令人动容的豪言。
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发展,给我们基坑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基坑工程开挖深度深、面积大、工期紧及复杂的周边环境,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基坑设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1、没有自动出图及工程量统计软件,导致方案对比,优化设计重复多,工作效率低下,2、基于规范的算法和有限元算法软件出于不同的平台,导致分析对比困难,拉长了设计周期。3、二维设计软件与三维分析软件、BIM软件之间信息交互的可操作性差。4、项目投标阶段对基坑三维模型可视化功能需求日益增多。针对这些问题,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从2015年开始进行研究,终于设计出一款用于基坑一体化设计的软件。
该款软件是针对土木工程基坑领域中的一款综合性设计软件,提供建模、分析、设计、施工图、工程统计等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可适用于岩土、建筑、桥梁基坑的设计,能够通过便捷的前处理建模功能,自动完成分析、设计、出图、工程量统计等一系列基坑设计作业,满足国内基坑规范中要求的传统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包含了剖面连续介质平面有限元、内支撑平面杆系有限元法等FEM计算,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计算解决方案。
迈达斯岩土部总监马文学在发布会上娴熟的给大家分享软件的功能与便捷的设计。迈达斯企划负责人邓琴芳对该软件又进行了技术解析。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以及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重庆、安徽、福建、太原、同济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300余人。
同济大学应惠清教授结合软件分析了我国基坑发展、设计、施工的专题报告。对该款软件的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迈达斯中国区CEO郑善泰在会上作了致辞,并对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地下设计研究院、江苏华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勘查设计研究院、上海强劲地基工程有限公司颁发了战略合作伙伴的授权。华建集团申元岩土院李伟副院长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
会议指出,此款软件的发布,在基坑设计作业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议提出,让我们以节能减排、高效创新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奉献,创造出一个个世界名筑。
会议以我们梦想未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工程师是美好的创造者的口号结束了这次首场发布会。(亦敏)
给排水专委会举办海绵城市专题报告会
11月18日上午,在科学会堂1001会议室,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举办了海绵城市专题报告会。
本次报告会由给排水专委会委员、浦东新区水务局水务处调研员鞠春芳主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助理陈嫣高级工程师以及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工程公司总工朱雪诞高级工程师分别作了《在实践中前行——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探索》和《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利保障体系的构建》报告,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活动共吸引了城投水务、水务规划院、水利院、城建院、中铁上海院、中船九院等学会团体会员单位近40余人参加。学会秘书长傅德明做了讲话。(陈静)
“永远在路上”——BIM技术创新应用与研发研讨会
为推动产业变革,展示体验BIM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在建筑领域、市政领域、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中的融合应用,共享科技发展成果,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8日在上海建工集团工程装备产业化基地(莱阳路30号)举办“永远在路上”——BIM技术创新应用与研发研讨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多家业内知名企业,举办了平台软件交流专场与装备演示体验专场,集中展现了最先进的BIM技术成果,BIM成果展则汇集了专委会2016年度BIM技术最新成果。来自于专委会会员单位BIM技术人员1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多名行业专家给大家做了主题报告,并进行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其中包括:同济大学王广斌教授的《基于BIM的建筑工业化建造模式的思考》、市政总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蒋力俭的《市政BIM之路》以及基础集团特种基础工程设计院副总工黄秋亮的《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享》,报告主题新颖,引人深思,进一步推动了BIM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落地应用。(炜芸)
团体会员简介
舜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舜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5月,立足上海,布局全国,走向世界,项目遍布全国四十多个城市和地区。作为上海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前30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秉承“建好建筑,做好企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可以提供设计施工一体化集成管理服务的工程集团公司。
集团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以及机电、钢结构、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等多项资质,目前业务主要服务于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前100强公司、知名外资公司、上市房地产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保持传统施工总承包业务为主体前提下,积极开拓设计和施工双轮驱动模式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与装饰装修装配式施工业务,已全面实现能提供设计和项目管理咨询、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市政工程、装饰装饰等全产业链服务。集团始终秉持效率与效益并存的管理理念,以及“专业、务实、创新、共赢”的企业价值观,全心为业主提供高品质产品与服务。
集团以设计施工集成管理、项目综合交付(IPD)的业务发展模式、施工技术集中管控模式和数字化设计施工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传统行业向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的变革,通过管理变革、技术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舜元工程研究院积极实践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创新,以推进数字化设计施工管理模式和项目集成优化管理的应用,最终实现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从而蜕变成为以精益管理、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科技型工程公司。
上海通芮斯克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安全诊断评估控制专家
一、公司概况: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家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设有研发部、技术管理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现有员工21名,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公司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桥梁工程、边坡工程等系统集成项目及软、硬件的研发、生产与工程咨询等业务,为工程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提供健康监测与检测、风险动态评估与可视化服务。公司已开发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隧道检测车、公路隧道检测车、工程风险可视化预警系统以及地铁、公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平台等主要产品。
二、历史贡献和荣誉:
1、主要业绩
上海延安东路隧道衬砌结构病害图像检测与分析;上海地铁2线
龙阳路站至华夏东路站隧道检测病害评估;湖南益马高速公路在建隧道风险预警监测;杭绍高速公路工程绍兴金华段初步设计阶段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越江勘察;苏锡常高速公路太湖通道运营安全与防火技术研究咨询服务。
2、荣誉:共获得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其中,公路隧道检测车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铁隧道检测车荣获2016年上海市土木工程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近期目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承接国内各大城市地铁运营公司隧道病害检测、安全风险评估服务类业务,取代传统的地铁隧道检测方法,实现自动、智能、快速识别隧道病害,生成检测报告,协助隧道养护维修部门完成隧道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管理工作。
四、战略规划: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地铁隧道检测与监测及安全风险评估服务企业;建立国内地铁隧道病害检测、安全风险评估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时时在线监测,为建设智慧感知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系统化服务。
五、公司信息:法人代表:张涛
单位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46号同济科技大厦408室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108656 传真:021--65108656
电子信箱:shtrisk@126.com 网站: www.sh-trisk.com
上海申航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申航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港工材料研究室,具有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和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公司拥有二十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业务涵盖港口码头、航务、桥梁、市政工程防腐蚀设计、测试及施工服务,地基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工程等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防腐蚀材料、施工技术,如LSW-2型、SKW-1型、NFL-1型海工防腐蚀专用涂料;有机硅烷成套封闭技术、玻璃纤维复合包覆技术等,这些材料和技术目前都已经在洋山港、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海风电二期和莆田风电一期等大型海工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经过近五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在工程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设备和施工经验,具备了科技创新和现场施工管理的实力。本公司必将以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精湛的技艺为广大业主、总包单位提供完善的方案设计、技术研发、技术支持和工程施工服务。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测绘甲级、建筑设计甲级、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施工、评估甲级和甲类工程检测、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等资质的国有重点大型综合甲级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中建西勘院先后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工程勘察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型优秀企业”、“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安全文明施工先进单位”、“四川勘察设计二十强”及“四川省国有企业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等。是行业内最早通过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之一。
中建西勘院现有职工1000余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86%以上,有岩土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建筑设计、工民建、地基基础、桥梁及隧道工程、建筑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等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800余人,其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0人,省勘察大师6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带头人1人,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170余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数760余人、国家级各类注册人员300余人,并先后与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上海同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同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公司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以工程信息化为切入点,是专业工程建设信息化的BIM咨询和智慧城市全寿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软件平台的提供商,具有建筑工程行业和软件行业的跨行业特征。
公司注册资金1300万,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双软”认证。我司目前人数104人,其中工程部从事BIM咨询服务32人,团队成员分别具有设计、施工、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工程背景,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BIM咨询服务;平台研发49人。主营业务为工程建设管理和运维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化、个性化BIM咨询服务及各类管理运营平台定制化开发。服务领域涉及大型文化旅游游乐园项目、超大型城市综合体、桥梁、隧道、发电厂、商业办公楼、住宅等众多工程领域。团队成员分别具有软件研发、信息化、科研、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公司在上海市乃至国内建筑信息化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同筑共申请并注册获批了软件著作权65项、实用新型3项、发明专利31项。
近年来,公司参与了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生命期信息化建设技术探索和标准制定,承担了多个工程信息化项目,同时为鲁能集团、万达文旅院、腾讯集团、南京新宇房地产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长沙轨道交通集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上海仪电信息集团、上海城建市政集团等提供BIM咨询与管理平台开发服务。即将开展南宁管廊、上海浦东市民中心、 腾讯运维、浦东档案馆(局)等BIM咨询与平台开发服务。
法人代表:尹仕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619号城市概念8号楼北区B01
电话:021-55132729
Email:contact@shtongzhu.com.cn
网站:http://www.shtongzhu.com.cn
微信公众号
电子期刊
土木视界